2023年,要說環保產業的大事,“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算是一個。
這場起始于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行動,由生態環境部發起,部長親自掛帥,多部門聯手,各地方跟進,媒體記者臥底曝光,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年尾,目前仍未有收官的跡象。其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堪稱“史上最強”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打假風暴。
那么,這場史上最強的打假風暴,將為環保產業帶來什么影響?在它的作用下,環保產業又會發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2023年終盤點系列,請戳:
1 部長親自掛帥,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打假風暴來了
2021年8月4日,新華社旗下的《新華每日電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環評報告弄虛作假,“漂白”污染項目掙昧心錢——一些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成為不法企業“排污保鏢”》。這可能是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問題第一次被媒體點名。不過,彼時行業內對這個問題還未引起重視,地方上雖然有一些針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監管行動,但數量不多,規模也并不大。
窗戶紙真正被捅破,是在今年2月。2月16日至17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因為它是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放在一起表述的,所以彼時“環保圈”就預測,這次行動的力度可能會比較大,有可能是生態環境部2023年的重點執法行動之一。
事實也證明了我們的猜測。很快,2月20日至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就親赴河南突擊檢查,然后發現一堆關于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問題。對此,黃潤秋特別強調,企業和第三方監測公司相互串通、偽造篡改監測數據等問題,性質嚴重,影響惡劣,觸犯刑法,必須堅決打擊。
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從此成了一項“部長工程”。今年3月、6月和8月,黃潤秋部長先后去河北、寧夏、湖南等地檢查,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幾乎每次都能發現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問題。
在7月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黃潤秋表示,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先后帶隊到全國不少省份,采用“四不兩直”突擊檢查方式,直奔企業檢查污染治理情況,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嚴重的監測數據造假行為。比如,有的拔掉或者遮擋采樣探頭,有的以自來水或好水充當采樣水體,有的修改了儀器參數甚至內置計算公式,有的植入黑客程序,遠程遙控篡改監測數據,有的編造虛假數據臺賬等。
“這些造假行為往往是排污企業與第三方服務機構沆瀣一氣,惡意所為,造假手段可謂是五花八門,且有的專業化程度極高,查處難度極大。這些行為性質惡劣,影響極壞,突破底線,觸犯刑法,必須嚴肅查處,堅決打擊,決不放過。”黃潤秋說。
2 最高檢、公安部聯合專項行動,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監督抽查
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并不是部長一個人的事,更不是生態環境部一個部門的事。從2020年開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連續三年共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而今年,專項行動又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也納入了進來。
為此,2022年12月,最高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先后聯合舉辦兩期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培訓班,專門針對“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開展了培訓。
后續加入的還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10月23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度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的通知》,決定于2023年10月至11月中旬在全國范圍開展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
其中,4類專項整治之一就是“生態環境領域專項整治”。根據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相關要求,各地市場監管和生態環境部門要聚焦碳排放數據管理和
環境監測等領域,聯合對碳排放核查檢驗檢測機構和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實施重點抽查。
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還引起了媒體的關注。10月份,有媒體記者臥底西安、太原兩家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發現他們經常弄虛作假,通過偽造、篡改監測數據,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等方式,幫助排污企業“蒙混過關”。
在生態環境部的要求下,地方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也紛紛跟進。多地召開工作推進會,組織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并發布了一系列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針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行動并非“一陣風”,而是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年底。前兩天,12月22日,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還聯合掛牌督辦了兩起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案件。
生態環境部表示,今年以來,各地生態環境部門、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密切協作、通力配合,持續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嚴肅查處一批典型案件,切實打出了遏制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組合拳”,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3 多次通報典型案例,有案件涉及金額30多億元
如此大力度的行動,也收到了豐碩的成果。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就通報了3起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典型案例。到了5月,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并當庭宣判了“山東錦華環評造假案”,4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到三年不等,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五十萬元,同時還被沒收違法所得。
生態環境部表示,錦華環評造假案的宣判,再次為廣大環評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環境部將以錦華環評造假案依法宣判為契機,持續對環評違法行為加強高壓嚴懲態勢,完善管理體系,切實筑牢源頭預防第一道防線。
10月1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又聯合發布4件“依法嚴懲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犯罪”典型案例,分別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新某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夏某頻等4人使用試劑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污染環境案,江蘇省常熟市神某針織有限公司、被告人周某興等2人稀釋污水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山東省滕州市索某某等4人安裝干擾裝置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以及四川省攀枝花市鈦某化工有限公司、錢某廣等3人篡改自動監測設備參數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
三部門表示,該批典型案例聚焦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常見多發行為及新類型、新手段,體現了三部門加強行刑銜接協作、堅決打擊污染環境犯罪的決心和態度。
除了生態環境部通報的案例,各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通報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案例就更多了,簡直數不勝數。
就在前不久,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新聞發布會舉行,還通報了重慶市“5.17”環評造假案。初步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份,涉案環評近10萬份,涉案金額30多億元,目前已對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
4 告別虛假繁榮,建立真數據、真需求的良性循環
2023年即將過去,這場轟轟烈烈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打假風暴仍然未見收官的跡象。未來,它將給環保產業帶來哪些深刻的影響?平心而論,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如果只是一兩家企業偶然為之,那可能是企業的問題。但如果大面積出現,則肯定是我們的機制、環境出了問題。
機制上,排污企業作為業主,掌握著很大主動權,“檢測結果不合格就不給結尾款”,或者“修改報告直到合格為止”,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也只能被迫“配合”。環境上,行業內卷加劇,低價競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弄虛作假的風氣一旦形成,對于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自身來講也未必是好事。且不說良心上的不安,單單就是法律風險從排污企業轉移到第三方機構身上,也會讓第三方機構隨時都在擔心可能成為“背鍋俠”。
更不用說,這一風氣還助長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使得正規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面臨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此外,虛假的監測數據結果,還有可能減少排污企業在環保治理上的真實投資,客觀上削弱了環保治理市場。
正因為如此,所以從長遠來看,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對于規范環保行業發展,為產業注入后勁,其實是利大于弊的。
對于正規環保企業來講,它有助于淘汰那些南郭先生式的競爭對手,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對于整個環保產業來說,它更是有助于建立真實的數據底座,推動釋放更多的環境治理需求。
總之,經過“刮骨療毒”之后的第三方環保服務行業,有望告別過去畸形、病態的虛假繁榮,形成一個真數據、真需求、真產業的良性循環。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這其實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畢竟,生態環境部只是希望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頑疾,并不是要消滅這個行業。
原標題:2023年,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刮骨療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