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想試著為大家盤點一下2023年的環保政策。作為典型的政策導向型行業,觀察政策風向,一直是環保行業的“必修課”之一。2023年,環保行業推出了哪些新政策?這些新政策,又代表了什么樣的走向?未來,將會對環保行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1 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沒有了
10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相關通知,調整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職責機構編制,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職責等事項。
其中,關于生態環境部的職責、機構調整是:
將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科技促進生態環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劃入生態環境部。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不再加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牌子。將生態環境部的內設機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更名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并將其職責表述中“承擔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修改為“承擔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事務”。
這里邊,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不再加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牌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這個機構對于環保工作來講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大家知道,現在這一輪“環保風暴”,真正的起點就是2013年左右開始的大范圍霧霾。彼時,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最為嚴重,一到秋冬季,PM2.5就動不動“爆表”,成為了人民群眾的“心腹之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在2013年發布了“大氣十條”,掀開了大氣治理的序幕。
由此,環保工作也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隨后,水十條、土十條、中央環保督察……種種措施相繼而來,環保工作也由此徹底打開了局面。
因此,可以說,京津冀治氣,是現在這一輪“環保黃金十年”的起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對于環保工作來講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象征意義。如今,這個領導小組的取消,也意味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的環保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 不得以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理由隨意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
同樣是在10月,為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生態環境部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優化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雖然這份意見直到現在也沒有正式下發,但征求意見稿中的一些亮點還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例如,意見規定:
各地不得以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理由,隨意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提高預警級別、延長預警響應時間。
還記得幾年前,一到秋冬季霧霾嚴重的時候,京津冀各地就紛紛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工廠停產、學校停課、交通限行,影響非常大。如今,各地不得隨意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了,意味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有可能變小,不像以前那么“一刀切”了。
事實上,那種“一刀切”地停產、停課的措施,也只能偶爾應急地使用一下,而不應該作為常態化手段。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要環保,也要經濟”,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工業企業加大環保投入,上馬污染防治措施。
否則,不管有沒有環保設施,都“一刀切”地關停,那企業還花錢做環保干什么?因此,不得隨意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對環保產業來講也是一個好消息。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3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越來越不像“環保”督察了
開始于今年11月的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布的前兩批共10個典型案例,全都是生態類的。礦山開采、挖沙采石、無序采砂、小水電開發、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與污染排放直接有關的少了,但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生態“容量”有關的則多了。
再看看第二輪時的督察,當時通報的第一批案例,很多都是關于治污不力、違法排污、污水收集、環境污染的。
很明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關注點,已經從“排污類”,轉移到了“生態類”。
從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邊督邊改信息”中,也能看出類似的變化。在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督邊改信息公開情況表中,“污染類型”一欄已經變成了“問題類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督察組接到的群眾舉報件中,有很多都是諸如侵占耕地、違規采礦、建設項目手續等問題,這些舉報內容已經很難用“污染”來形容了。
《中國環境報》也表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內涵外延不斷擴大,群眾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角度也在發生變化,認識不斷深化。環境污染不再是大家單一關注的問題,自然生態、制度建設等問題同樣引發群眾的重視。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變化,反映了一個趨勢——環保工作正在不斷“深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
4 結語
以上三件事(不再保留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各地不得隨意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之變),疊加在同一年發生,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趨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好像沒有以前那么“著急”了。
過去十年,中國的環保工作是暴風驟雨式的,就好像是一個得了重病的病人,眼看快不行了,被送進了ICU搶救。然后,經歷了“黃金十年”的突飛猛進,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善。用生態環境部的話講,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接下來,環保就被推出了ICU。不用再像過去那樣饑不擇食、慌不擇路了,而是可以從長計議,尋找病根,精準治療了。
這也就是生態環境部說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從“堅決打好”,變成“深入打好”。
“深入打好”的時代,可以不再追求速度非要那么快,但是效果必須更加好。那些“治標”的手段可以少上一點,而“治本”的措施則要多來一些。
總之,ICU時代有ICU時代的打法,后ICU時代也要有新的套路。政策在變,環保企業也要跟著變,不斷調整自己的打法,從而跟上形勢和需求的變化。
這就是2023年,環保政策的最大轉變。
附:2023年重要環保政策一覽
1月12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關于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短板弱項的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
1月15日,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是繼“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之后的又一個“聲十條”,噪聲監測市場有望率先釋放。
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又聯合住建部、生態環境部共同印發了《關于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鎮級環保市場開始浮出水面。
1月29日,住建部辦公廳還發布了關于《存量填埋設施治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存量垃圾治理市場有望啟動。
7月1日起,新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正式開始施行。輕微不罰,首違不罰,無主觀過錯不罰,還有5種情形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生態環境執法更有“溫度”了。
8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部署推動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8月末,生態環境部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旨在進一步推動地方深入開展黑臭水體整治,讓治理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城鄉群眾。
11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的通知”,對碳達峰試點建設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等改革文件。
11月7日,生態環境部與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份全面、專門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也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的“總綱領”。
1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函〔2023〕115號),PPP迎來新機制。
11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瞄準農村污水治理之前的種種問題,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11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這是繼“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第三個國家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原標題:2023年,環保被推出了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