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家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
12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的通知。12月11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行動計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劉炳江表示,《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遠近結合研究謀劃大氣污染防治路徑,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1、大氣污染治理進入關鍵期 綠色轉型不能一蹴而就
過去十年,中國成了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以北京為例,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也由原來的58天下降到現在的2-3天,“北京藍”成為常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為“北京奇跡”,韓國也開始借鑒我國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堅的做法。
不過,我國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重污染天氣仍然多發頻發”。去年的PM2.5濃度是29微克/立方米,仍然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五六倍,是發達國家的2-4倍。
以今年為例,截至11月底,全國PM2.5濃度同比上升了3.6%,平均上升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相比前幾年有所波動。
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前幾年屬于“非常時期”,情況特殊。劉炳江表示,疫情期間,社會經濟活動量大幅減少,又加上連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所以2022年同2019年相比,PM2.5濃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這確實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而
疫情后,大氣污染物排放增量明顯增加。數據顯示,火力發電量增加了5.7%,十種
有色金屬產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運和公路貨運分別增加了23.5%和8.2%,經濟活動量明顯增強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我們曾經預判過,今年PM2.5濃度可能會大幅反彈,PM2.5濃度可能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現在只上升了3.6%,可以說穩住了。”他說。
二是由于極端天氣頻發。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全國共發生了17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十年來最多,比平均值高50%。特別是3月19日到23日的強沙塵暴天氣,影響了20多個省份,北方多地PM2.5、PM10濃度達到嚴重污染,張家口PM10峰值濃度超過9000微克/立方米。
截至11月底,僅沙塵天氣就使我國優良天數比率損失了3.3個百分點,使得PM2.5和PM10濃度分別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年。
三是根本的結構性問題。我們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國,煤炭的消費量、鋼鐵的產量、有色金屬的產量,原油加工能力、發電量,都是穩居世界第一,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的狀況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因此,劉炳江表示,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大氣污染治理也進入了“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綠色轉型要有足夠的時間,不能一蹴而就。
2、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被納入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增加14城市
面對這些情況,《行動計劃》提出了哪些新思路?主要有3點:
第一,突出工作重點,堅持PM2.5改善為主線。當前我們國家空氣質量污染還是以PM2.5為主要矛盾,因此明確了PM2.5的下降目標。
第二,堅持系統治污,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大家可以看到,交通領域的低碳綠色轉型量化指標最多,是這個文件的一大亮點,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第三,強化聯防聯控,這是這幾年來空氣質量治理的一個比較成功的經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由“2+26”城市變為“2+36”城市,長三角與京津冀基本上協同打通,整體解決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
這里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由“2+26”城市變成了“2+36”城市。
大家知道,第一個“大氣十條”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包括47個城市。
到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則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一共80個城市。
而這一次,則變成了82個城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調整得最多,由原來“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
“環保圈”對比發現,新增的城市有14個:秦皇島、棗莊、東營、濰坊、泰安、日照、臨沂、洛陽、平頂山、許昌、漯河、三門峽、商丘、周口市以及濟源市。
同時,原本屬于“26”城市的太原、陽泉、長治、晉城4城則不再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而是納入了汾渭平原。
為什么從“2+26”變成“2+36”?這是因為,經過十年的持續攻堅,生態環境部發現,在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及周邊交界的地方,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城市PM2.5濃度和原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幾乎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為一個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
這樣一來,每次污染過程發生的時候,這個地方也會成為“起點”,污染一發生,就“北上京唐、南下蘇杭”。
因此,根據這個特點以及多年的監測觀測、氣象參數和科學研究成果,生態環境部決定把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納入進來。納入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城市后,國家的支持力度就能大一些,當然任務壓得也要重一些。
通過此舉,可以在整體區域形成了一個空氣流域的概念。水的流域有邊界,大氣流域也有邊界,這樣就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連為一體,能夠系統、整體地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整體來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沒有太大變化,主要是由80個城市調到82個城市。長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都穩定達標了,所以就剔除了,這也是根據空氣質量改善的現狀,還有大氣傳輸的特點來確定的。
3、硝酸鹽成為PM2.5第一大要素 交通領域低碳綠色轉型“著墨最多”
除了區域上的調整,在重點領域上,交通領域也成為新的亮點。
劉炳江表示,從2013年到現在,生態環境部在煤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移動源的污染更加突出了。現在發生污染過程時,硝酸鹽已成為PM2.5中的主要組分、第一大要素。
“我們每次霧霾都能監測到,氮氧化物是拉動PM2.5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生態環境部每年發布的年報顯示,氮氧化物的排放,移動源都是主要的貢獻者。”他表示。
因此,在這次的《行動計劃》中,交通領域的低碳綠色轉型就成了著墨最多、量化指標最多、措施最細最具體的一個章節。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貨運結構調整更加聚焦關鍵領域。
一是煤炭領域,強化了煤炭主產區煤炭和焦炭中長距離運輸要求,鐵路運輸比例要力爭達到90%,這是很大的一個數。同時探索將清潔運輸作為煤炭等行業項目審核和監管重點,實現煤炭清潔運輸“上游監管”。
二是重點行業領域,擴展鐵路專用線建設范圍,明確年貨運量150萬噸以上的物流園區、工礦企業、儲煤基地以及煤礦、鋼鐵、火電、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業建設要求。
三是港口領域,在重點區域港口基礎上,增加粵港澳大灣區沿海主要港口鐵礦石、焦炭清潔運輸比例要求,力爭達到80%。
第二,機動車清潔發展更加強調新能源化。
抓好公共領域的車輛和重型貨車兩個重點,促進清潔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公共領域要求重點區域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中重型貨車,特別是煤礦、鋼鐵、火電、有色、焦化、煤化工等幾個行業,提出了發展“零排放貨車車隊”的要求。
第三,非道路移動化更加強化綜合治理。
新能源替代和老舊淘汰都有非常具體的要求,可操作可實現。
第四,成品油質量更加突出全鏈條監管。
成品油質量監管要抓好六個環節,形成一種機制,要求有關部門對油品的進口、生產、倉儲、銷售、運輸、使用“六個環節”全環節監管,使質量得到保證,堅決打擊將非標油作為發動機燃料銷售行為,生態環境部也會加大執法力度。
能夠提出以上幾方面措施,其實都是之前十多年探索的經驗。只不過原來是“點上找經驗、開辟新路徑”,現在則到了“全面治理”的新時期。
比如,此前八年,我們的運輸結構調整就卓有成效,2017年以天津港停止接收公路運煤為標志,隨后所有港口也停止了重卡運煤,開辟了我們國家公轉鐵的新工作。鐵路運輸量從那年開始連續六年增長,到現在鐵路運輸貨運量已經接近50億噸,占比接近10%。
不過,同樣的數字,發達國家差不多是40%,所以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未來,劉炳江表示,“下一步我們就看怎么抓好,一件事一件事、一個指標一個指標分解抓好。”
參考文獻:
1、全文實錄 | 國新辦舉行《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生態環境部,2023-12-11
2、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答記者問,生態環境部,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