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廣理由
近年來,唐山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充分結合以人為核心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需求,在加快工業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發展,立足解決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等相關問題,探索出了一條深度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重要路徑。
唐山市城管執法局深入落實全市“12345”總體工作布局,創新性地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采煤沉降區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內澇防治能力提升和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等工作有機融合。通過七項主要做法,探索“七個全”的工作創新點,實現四方面主要成效,總結三類經驗啟示,形成了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的“唐山經驗”。
二、改革背景
唐山擁有良好的城市建設本底條件。市域面積17971平方公里,總人口772萬人,下轄3市、4縣、7區和4個開發區;財政實力雄厚,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900.7億元,居河北省第一位;先后榮獲“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等榮譽稱號。
作為典型的工業城市,唐山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問題,如采煤沉降區塌陷、水環境質量一般、水資源短缺、早期建成小區老舊等。2015年,遷安市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近年來,唐山市在南湖采煤沉降區修復、東湖馬家溝采礦塌陷區修復、全域治水清水潤城項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和地下水壓采行動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取得了一些探索成果。
2021年6月,唐山成為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并在試點經驗基礎上,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形成了能夠復制推廣的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三、關鍵創新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唐山市依托良好的城市本底條件,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必然問題,深入研究、守正創新、真抓實干,開展了一系列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從組織領導到體制機制、從指導建設到落地實施、從管控評價到公眾認同,探索了“七個全”的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新方式,即:
(一)全市域推進工作。堅持人民政府的海綿城市建設主體責任,市領導親自督辦;建立市海綿辦牽頭的常態化溝通協作機制,旨在傳達政策、下達工作以及指導培訓;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形成合力;全域各級各單位落實要求,強化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
(二)全法律體系落實。構建以專項立法為引領,城市用水、停車設施建設、水生態環境保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綠地建設和節水等多方面落實海綿要求和責任紅線的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1+N”法律體系。
(三)全生命周期管控。建立唐山市海綿城市項目全流程管控制度,明確項目謀劃、審批、設計、施工、驗收、運維各環節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開展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控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全過程植入。
(四)全過程考核評價。以評促建方能將海綿城市理念落到實處。按月度、季度、年度考核評價各部門、各縣市區海綿城市全過程建設成效,管控制度落實與項目建設既要“常態化”,又要“出亮點”。
(五)全方位指導建設。建立健全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技術體系,從宏觀層面引領全市海綿城市建設;下沉培訓管理、規劃、設計、施工各單位參與人員,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微觀層面切實將海綿城市要求落到實處。
(六)全流程技術把控。從頂層謀劃到方案設計,從施工建設到成效監測,做足技術支撐;與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內澇防治提升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常態化的海綿城市建設狀態;著力改善城市藍綠空間,充分打造兼具景觀性和功能性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七)全社會充分參與。廣泛開展公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宣講海綿城市建設的好處,提高老百姓認同感;在小區改造、公園游園建設過程中,采取群眾滿意度調查的方式,梳理公眾生活品質提升訴求,落實到項目中;運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方法,盡可能地解決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
四、主要做法
(一)高位重視、完善協調體系。成立市長任組長、35個單位為成員的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組建海綿辦和海綿城市管理處等專門機構,建立海綿城市例會制度,定期調度、高位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由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牽頭,召開全市海綿城市專題調度會10余次;同時,成立督導專班,由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海綿辦主任牽頭,每周督導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形成督導專報15期。
(二)科學謀劃,系統統籌推進。建立一套以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系統化實施方案、工作方案和工作要點為架構的海綿城市頂層設計體系,科學謀劃統籌推進。結合城市特點,建立了適用于唐山的5部本地技術標準,規范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海綿建設要求,優化唐山本地設計參數,為唐山市海綿城市“規、建、管”全鏈條提供技術指導。
(三)建章立制,落實監管責任。建立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1+6”法律體系和項目建設全流程管控制度:《唐山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政府令)作為河北省首部海綿城市專項立法,明確了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和責任紅線;在6部相關行業立法落實海綿城市理念,進一步完善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法規體系;從立項、規劃條件出具、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方案設計審查、初步設計批復、施工圖設計審查、施工巡查、竣工驗收和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全面管控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出臺10余項制度;自示范城市開展以來,出具規劃條件171宗、設計方案海綿城市專篇審查意見308宗。
(四)強化監督,堅持以評促建。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中共唐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考核任務清單,每月、每季度、每年考核全市18個縣(市、區)、開發區(管理區)和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單位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結果納入各單位一把手考核成績中,以評促建,充分調動積極性。示范城市建設以來,開展考核評價16次,下沉縣區培訓指導二十余次。
(五)因地制宜,統籌打造項目。結合唐山市建設需求,與城市更新行動、老舊小區改造、公園游園建設、水環境治理、內澇防治能力提升、棚戶區改造、采煤沉降區生態修復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工作深度融合,統籌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唐山范例。
(六)財政投入,社會資本參與。結合海綿城市示范城市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唐山市財政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環境整治、棚戶區改造、城市更新、生態修復等城市人居環境相關項目,社會資本在房地產、公共建筑等項目中深度參與海綿城市建設,謀劃實施7大類、200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
(七)廣泛宣傳,提高居民參與。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宣傳,線上通過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美篇等發布海綿城市相關文章200余篇;線下建設海綿城市固定科普宣傳點位20個,開展50余次“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公園”等系列科普宣講活動;借助國家、省、市等電視、報刊媒體開展唐山海綿城市建設專題宣傳,通過中國財經報、河北日報、長城網、燕趙都市報、唐山勞動日報、唐山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十余次。
五、主要成效
(一)城市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唐山市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中心城區防洪能力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要求,排水防澇能力達到50年一遇(降雨量194.4 mm/24 h)內澇防治標準要求;2022年8月18日,24小時降雨量超過195.8毫米,唐山市沒有發生內澇,城市安全保障經受住了考驗。
(二)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海綿理念的落實進一步提高了唐山市的城市風貌,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和地表水體水質達標率達到“雙百”;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節節攀升,2022年再生水利用率54.07%,雨水資源化利用持續提升;建設彎道山城市更新區、高新城市品質提升區、豐南棚戶區改造示范區、南湖海綿綜合示范區、東湖工礦遺址生態修復區等5大海綿城市綜合示范區。
(三)常態化落實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海綿城市全流程管控要求的落實,唐山市市域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常態化建設海綿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長效機制正在平穩運行中,真正實現了城市建設理念的更新。
(四)群眾參與感幸福感明顯提高。小區改造、城市更新、水系整治、口袋公園、生態修復項目的建成,讓居民切實體會到海綿城市帶來的人居環境品質的提升,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改造老舊小區63個,惠及居民8.9萬人,2022年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群眾滿意度達99.15%。
六、經驗啟示
(一)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實踐。唐山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深度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解決“有和無”轉向“好不好”。以建設海綿城市的方式,在建設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改善人居環境品質。
(二)海綿城市建設是轉變發展方式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融合。海綿城市提升全面催生唐山的城市建設,通過工程措施治水為主向生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融合轉變,傳統市政基礎設施和綠色海綿設施兩手抓,兼顧生態和安全;問題和目標導向雙重導向,提升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實現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促進唐山由工業城市向生態城市轉變,產業升級與文化升級并重。
(三)海綿城市建設是以人民為中心、締造美麗家園的重要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好的生活環境已成為人民群眾的新追求、新期待。為人民服務既是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唐山海綿城市示范建設與城市更新、采煤沉降區生態修復、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深度融合,海綿化、功能化、景觀化、城市文化相輔相成,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質;海綿城市建設更要久久為功,在未來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為老百姓帶來更多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的效果。
編輯:周浩
審核:趙晨昱
原標題:唐山市城管執法局 | 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改革創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