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提出階段性發展目標:
到2027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和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25%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300萬頭以上,實現肉牛全產業鏈700億元以上產值目標;
到2030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培育20個肉牛振興示范縣,再造1個千億級綠色食品肉牛產業。
為加強秸稈綜合回收利用,構建秸稈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安徽擬強化政策引導,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加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供給,促進秸稈資源就地轉化、就近利用、過腹增值。支持肉牛、肉羊、奶牛養殖主體秸稈飼料化利用,對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永久性黃(青)貯窖、干草棚,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分檔予以支持。支持秸稈飼料收貯加工機械購置,提升秸稈收貯和加工機械化水平。
補貼方面,各地可統籌依規利用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產業發展糧改飼等資金對新建或改擴建容積在500立方米及以上的單體黃(青)貯窖,每立方米貯窖補助不高于30元;對新建或改擴建面積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單體干草棚,每平方米干草棚補助不高于150元;對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35元;對單戶收貯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65元;每個縣(市、區)補助資金總額不超過800萬元。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將養殖場(戶)購置畜禽養殖機械、畜禽產品采集儲運設備、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病死畜禽處理設備、飼料(草)收獲加工運輸設備等農機裝備按規定納入補貼范圍,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下面是原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是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施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促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重要舉措,是助力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高層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為加快推進計劃實施,促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和肉牛產業發展,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綠色發展為路徑,把“秸稈變肉”和肉牛產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短板,不斷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提升肉牛產業綜合生產能力、供應保障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千億級產值肉牛產業,打造中原高品質肉牛種源供應基地和長三角優質肉牛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堅決扛起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重大政治責任,為推動安徽農業強省、美好安徽建設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肉牛產業發展基礎,做大體量、做精品質,千方百計拓展國內外市場。
——堅持農牧循環,綠色發展。堅持以地定畜,根據各地環境容量和秸稈產量合理確定養殖規模,嚴格落實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大力推廣農牧循環和種養結合模式,促進糞污資源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肉牛產業。在血吸蟲病重點流行村,嚴格落實家畜傳染源控制措施,統籌推進肉牛產業發展與血吸蟲病防控工作。
——堅持多元并舉,聯農帶農。加快轉變飼養方式,著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聯農帶農作用,精準扶持中小養殖戶,培育發展家庭牧場、養殖企業、養殖小區、養殖園區,形成小規模養殖與規模化養殖協調發展局面。
——堅持提質增效,科技興牧。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提升肉牛秸稈飼用、良種繁育、設施裝備、疫病防控水平,著力提高肉牛產品質量和效益,支持養殖主體在產業發展中不斷壯大,讓農民從秸稈過腹增值、肉牛養殖中獲得更多收益。
——堅持延鏈強鏈,品牌強牧。推動肉牛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促進肉牛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供應鏈和創新鏈融通,加快培育產加銷一體化龍頭企業,打造“皖牛”區域公用品牌,全力做好“畜頭肉尾”增值大文章。
(三)主要目標。到2027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和肉牛產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25%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300萬頭以上,實現肉牛全產業鏈700億元以上產值目標。到2030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達40%左右,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培育20個肉牛振興示范縣,再造1個千億級綠色食品肉牛產業。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構建秸稈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強化政策引導,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加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供給,促進秸稈資源就地轉化、就近利用、過腹增值。支持肉牛、肉羊、奶牛養殖主體秸稈飼料化利用,對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永久性黃(青)貯窖、干草棚,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分檔予以支持。支持秸稈飼料收貯加工機械購置,提升秸稈收貯和加工機械化水平。(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及各市、縣人民政府。排名第一的為牽頭責任單位,以下責任單位均包括各市、縣人民政府,不再單獨列出)
(二)加快構建肉牛良種繁育體系。提升全省肉牛種源生產能力,支持鳳陽縣、太湖縣、阜陽市潁東區等縣(市、區)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種公牛站和保種場建設。支持種公牛和基礎母牛引進,對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種公牛、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給予補助;對從省外新引進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按照“見犢補母”的原則,給予補助。支持肉牛養殖企業對優質良種肉牛使用胚胎移植技術,對單場(戶)成功使用10枚胚胎及以上并產犢的,給予補助。加強對大別山牛、皖南牛、皖東牛、東流水牛、江淮水牛等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和選育,建立系譜檔案,擴大種群規模,培育特色產業優勢。支持奶公牛犢育肥、奶牛繁殖肉用犢牛等飼養模式。(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合肥海關)
(三)加快構建肉牛規模養殖體系。2024—2027年,對上年度新增肉牛飼養量3萬頭以上、新增飼養量排名前3位的縣(市、區),省財政予以獎補。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牧場組建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引導企業、合作社與養殖戶訂立育肥購銷合同,形成擔保貸款、托養分紅、訂單生產等多種利益聯結形式,讓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實現就地就近養殖增收。推進肉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優先支持發展基礎母牛繁育,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在血吸蟲病重點流行村,禁止在有釘螺環境放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
(四)加快構建肉牛屠宰加工體系。堅持全鏈條、全利用的產品開發戰略,引導屠宰加工企業向養殖主產區轉移,推動就地屠宰,減少活牛長距離運輸。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加快肉牛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支持牛肉湯、水煮牛肉、牛排、牛腩煲等預制菜及方便類、速凍類、休閑類牛肉制品生產開發。加大肉牛產業“雙招雙引”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對企業在省內新建或擴大肉牛屠宰加工產能,年度利用銀行貸款超5000萬元的,給予貸款貼息補助;對省內屠宰企業屠宰具有產地檢疫證明的育肥出欄肉牛且年屠宰量新增3000頭以上的,給予獎勵。(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
(五)加快構建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實施品牌培育行動,做大做強“皖牛”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大力推進以綠色為主導的“三品一標”產品生產。探索利用“互聯網+”、直播帶貨和預算單位采購相結合的方式,拓展牛肉銷售渠道。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升服務帶動能力。大力發展觀光旅游、餐飲服務和展會經濟。強化肉牛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檢驗檢測能力。(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六)加快構建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加強糞污收儲運體系建設,促進縣級和區域糞污處理中心有效運轉,提升綜合處理能力。集成推廣投入成本低、養殖戶認可度高的新技術新模式,促進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強化指導服務,推動解決規模以下養殖戶糞污處理難題,打通農牧循環“最后一公里”。支持各地依法依規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促進糞肥低成本就地就近還田利用。(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
(七)加快構建肉牛疫病防控體系。健全完善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提升強制免疫、監測預警、動物衛生監督、應急管理等能力水平。健全病死牛無害化處理體系和補助機制。依托獸醫行業相關企業、社會組織、防疫服務隊等主體,加快發展獸醫社會化服務,鼓勵基層畜牧獸醫事業單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為肉牛養殖場(戶)提供有償技術服務,完善配種、防疫、診療、營銷等服務功能。(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
(八)加快構建肉牛融合發展體系。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利用秸稈資源,抓好養殖場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利用園區產生的糞污資源,大力發展瓜果、蔬菜、食用菌產業,提升農業附加值。結合“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打造基礎條件好、主導產業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肉牛強鎮強村。(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
(九)加快構建肉牛數字賦能體系。開展智慧養牛試點,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對肉牛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采用二維碼、射頻識別等技術,記錄養殖、檢疫、調運、屠宰、流通等各環節信息,實現從養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數據資源局)
三、政策保障
(一)加大財政支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健全完善風險分擔機制、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分層次、差異化支持肉牛經營主體發展。充分運用省綠色食品產業主題母基金,支持肉牛產業大市成立區域子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支持肉牛產業發展。鼓勵市縣根據實際設立肉牛產業政府風險補償基金,擴大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推動設立肉牛特色農產品保險,保費不超過500元/頭,各級財政補貼保費的80%(省財政、市縣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分別為40%),養殖場(戶)自繳保費的20%。根據保險實施情況,建立政府部門、保險機構、農民代表共同參與的保費調節機制。各承保機構要加強基層網點建設,提高保險服務能力和保險承保理賠服務效率。(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
(二)強化金融服務。實施“政銀擔險”聯動支牧。推動銀行機構擴大“活牛貸”業務規模,開展肉牛養殖圈舍等設施抵押貸款,不斷擴大信貸產品覆蓋面。鼓勵銀行機構降低融資門檻、簡化放貸程序、延長貸款期限。強化信用支持,推進“黨建+信用”。鼓勵保險機構設計肉牛商業性補充保險產品,提高保險額度。加快推進“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試點,推動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基金等金融工具聯動。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堅持保本微利原則進行風險定價,保持較低擔保費率,為肉牛產業經營主體提供連帶保證擔保,強化肉牛產業鏈融資擔保服務。(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財政廳、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省農業農村廳)
(三)探索利用專項債支持。支持市、縣(市、區)政府利用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建設一批符合發行使用政府專項債券條件的路、水、電、氣、網、舍等設施齊備,收益能覆蓋本息的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園區或小區,以“交鑰匙”工程形式租給企業或專業養殖戶發展肉牛產業,政府通過回收租金實現收益。(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四)做好用地保障。各地要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農業特色產業小鎮等發展,統籌肉牛產業加工項目集聚,保障肉牛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堅持挖掘存量與用好增量并重,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拓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途徑,創新使用點狀供地等方式,優先保障肉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全鏈條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林地資源開展肉牛養殖。(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省農業農村廳)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立重點項目服務清單,對符合政策條件的肉牛養殖項目,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加強指導,依法依規加快環評審批,推動項目快速落地。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加強對規模養殖企業的日常執法檢查,幫扶指導落實污染防治責任。制訂《安徽省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指導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戶(小規模養殖企業)按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
(六)壯大人才隊伍。強化省牛羊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高等院校、農民職業培訓機構等資源開展線上線下培訓,重點面向高素質養殖技術人員、家庭牧場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繁改員、防疫員、經紀人等開展定向委托培養。舉辦全省家畜(肉牛)繁殖員、動物疫病防治員和動物檢疫檢驗員職業技能競賽。創新畜牧獸醫人員職稱評價機制,突出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向服務基層一線人才傾斜。繼續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充實畜牧獸醫基層專業人才力量。依托省內高等院校,組建現代肉牛產業學院。(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
(七)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肉牛飼料飼草、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環節,鼓勵支持科研院所與省內相關企業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攻關項目,對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開展肉牛精準化高效養殖及育種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加快肉牛產業發展有關技術規范標準的制(修)訂,大力開展“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團)+企業+基地+合作社”等服務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托國家及省各類人才計劃,積極引進肉牛產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科研團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組織領導
(一)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組建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工作專班,設在省農業農村廳,承擔具體工作。相關市、縣(市、區)政府結合實際組建肉牛工作專班,推進重點工作落實。建立省有關部門聯系重點肉牛市、縣制度,并將肉牛產業發展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考核。(責任單位: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工作專班)
(二)發揮專家智庫作用。成立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提供全省肉牛產業發展重大政策、舉措、規劃編制、技術決策咨詢服務。加大對肉牛養殖技術培訓的支持力度,通過科技進萬家、結對幫扶和專家講座等形式,不斷提高肉牛科學養殖技術水平。(責任單位: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工作專班和專家委員會)
(三)建立包保責任制。貫徹省委“五大”和“六破六立”要求,堅持以企為本,堅持主動服務,大興調研之風,打造親清政商關系。實行省、市、縣三級聯動,由政府領導掛帥,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大項目包保和服務企業“直通車”制度,對企業反映的困難和問題,按照“一企一策”原則進行解決。(責任單位: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工作專班)
(四)營造良好氛圍。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主流媒體,大力宣傳“秸稈變肉”、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秸稈變肉”和肉牛產業的濃厚氛圍。命名一批肉牛振興示范縣、肉牛發展強鎮,適時通報表揚一批發展肉牛產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秸稈變肉”和肉牛產業發展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責任單位: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工作專班)
附件:安徽省支持肉牛產業發展10條政策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1月14日
附件
安徽省支持肉牛產業發展10條政策
一、支持秸稈飼料生產供應。利用國家糧改飼項目,對肉牛養殖場(戶)、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儲使用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的進行補貼。各地可統籌依規利用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產業發展糧改飼等資金對新建或改擴建容積在500立方米及以上的單體黃(青)貯窖,每立方米貯窖補助不高于30元;對新建或改擴建面積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單體干草棚,每平方米干草棚補助不高于150元;對單戶收貯秸稈黃(青)貯發酵飼料10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35元;對單戶收貯秸稈干飼料50噸以上的,每收貯1噸補貼不高于65元;每個縣(市、區)補助資金總額不超過800萬元。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將養殖場(戶)購置畜禽養殖機械、畜禽產品采集儲運設備、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病死畜禽處理設備、飼料(草)收獲加工運輸設備等農機裝備按規定納入補貼范圍,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二、支持肉牛良種繁育。提升全省肉牛種源生產能力,省財政對新建的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200萬元,對新建的國家種公牛站每個給予一次性獎補300萬元。為肉牛養殖企業開通種公牛、基礎母牛引進的綠色通道,優先審批、優先檢測。省財政對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種公牛,每頭補助10000元;對從國外引進符合農業農村部標準的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每頭補助3000元,單個主體補助不超過500萬元;對從省外新引進基礎母牛,規模超過50頭的,按照“見犢補母”的原則,每頭母牛每產1犢補助350元,最多補助不超過3胎,單個主體補助不超過200萬元。支持肉牛養殖企業對優質良種肉牛使用胚胎移植技術,省財政對單場(戶)成功使用10枚胚胎及以上并產犢的,每枚胚胎補助500元,單場(戶)補助不超過20萬元。對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肉牛新品種,納入到種業良種聯合攻關支持范圍。
三、支持肉牛規模養殖。支持市、縣(市、區)政府利用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發展肉牛產業。2024—2027年,對上年度新增肉牛飼養量3萬頭以上、新增飼養量排名前3位的縣(市、區),省財政給予獎補300萬元,并在分配當年度中央及省級支持畜牧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時予以傾斜支持。開展智慧養牛試點,加大肉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力度。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結合“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依規統籌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秸稈綜合利用、畜牧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強鎮等資金,著力支持提升養殖基地、屠宰加工、倉儲保鮮等設施裝備水平,打造基礎條件好、主導產業突出、帶動效果顯著的肉牛強鎮強村。
四、支持肉牛屠宰加工。培育肉牛屠宰加工領軍企業,省財政對企業在省內新建或擴大肉牛屠宰加工產能,年度利用銀行貸款超5000萬元的,最高按照1億元貸款額度給予實際貸款額度1%的貼息補助;對省內屠宰企業屠宰具有產地檢疫證明的育肥出欄肉牛且年屠宰量新增3000頭以上的,按新增每頭200元給予獎勵。
五、支持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截污建池、發酵還田,一場一策、制肥還田,區域收納、集中處理”的“3+N”路徑模式,指導養殖場(戶)規范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對于配套土地面積不足的,應委托第三方代為實現糞污資源化,或將污水深度處理后達標排放。大力實施畜禽液態糞肥還田利用、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提升等工程,推動畜禽糞污由“治”到“治用兼顧,以用為主”的跨越轉變。
六、支持肉牛疫病防控。保障公益性事業經費支出,加強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獸醫實驗室建設。以種牛場和規模牛場為重點,統籌推進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凈化場和無疫小區建設。省財政按照每頭200元對病死牛無害化處理進行補助,鼓勵市縣結合當地實際予以資金支持。鼓勵將強制免疫、養殖保險、無害化處理、協助檢疫等獸醫公益服務事項交由社會化服務體系(機構)承擔。
七、強化財政金融服務聯動。推動設立肉牛特色農產品保險,每頭牛最高保險保額為15000元,保費不超過500元/頭,省財政、市縣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分別為40%、40%,養殖場(戶)自繳保費的20%。強化信用支持,推進“黨建+信用”。構建金融支持肉牛產業協作機制,建立保證擔保、保險保障、銀行信貸聯動模式。進一步完善活體抵押貸款業務政策舉措。鼓勵銀行機構將育肥牛貸款期限延長至2—3年、基礎母牛貸款期限延長至3—5年。
八、強化用地保障和環評服務。各市要從當地處置存量土地相應核定的新增建設計劃指標中,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保障農村產業發展項目用地,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對符合規劃的,支持利用空閑地、空心村等土地資源,創新使用點狀供地等方式,依法依規保障肉牛養殖設施農業用地合理需求。符合設施用地的零散地塊,在嚴守“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前提下,允許進行合理優化調整。對不改變地表形態、不壓占林地的,可以合理利用商品林林地資源適度開展肉牛養殖;在符合公益林生態區位保護要求和不影響公益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經科學論證,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資源,適度開展肉牛養殖;不得在幼齡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及封山育林區內開展肉牛養殖。在符合林地管理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積極支持皖南等山區開展肉牛養殖。在自然保護地內林地中開展肉牛養殖的,要遵守自然保護地管理有關規定,不得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或破壞。建立重點項目服務清單,對符合政策條件的肉牛養殖項目,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加強指導,依法依規加快環評審批,推動項目快速落地。制訂《安徽省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指導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戶(小規模養殖企業)按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九、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依托省內高等院校,組建現代肉牛產業學院。繼續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舉辦全省家畜(肉牛)繁殖員、動物疫病防治員和動物檢疫檢驗員職業技能競賽。圍繞肉牛飼料飼草、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環節,鼓勵支持科研院所與省內相關企業產學研合作,組織實施攻關項目,對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大力開展“畜牧科技進萬家”活動。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團)+企業+基地+合作社”等服務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十、強化指導服務和督促協調。加強肉牛產業“雙招雙引”,支持企業在我省投資建場,主動做好肉牛養殖場項目選址、立項、用地審批、用水、用電、環保、禁養、金融擔保等指導服務,加快推進新建肉牛養殖項目落地投產。成立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組建省級工作專班,建立健全肉牛養殖重點縣、重點龍頭企業、重點項目清單和包保責任制度、技術服務制度、定期調度制度,將肉牛產業發展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考核,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大力宣傳“秸稈變肉”、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命名一批肉牛振興示范縣、肉牛發展強鎮,適時通報表揚一批發展肉牛產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秸稈變肉”和肉牛產業發展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
以上同類政策達到國家、省、市、縣級獎補標準的,不重復獎補(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