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科技局發布通知,表示正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生態環境保護與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內的先進適用示范性技術和案例,編制《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藍皮書(2023)》,征集領域包括碳達峰碳中和、環境保護與治理、資源高效利用等相關技術成果。
下面是通知原文
關于組織開展《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藍皮書(2023)》技術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區科技局、各高校院所、科技企業、行業協會及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全國及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聚焦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和綠色低碳領域的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市科技局現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生態環境保護與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內的先進適用示范性技術和案例,編制《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藍皮書(2023)》,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圍和條件
1.征集領域包括碳達峰碳中和、環境保護與治理、資源高效利用等相關技術成果。征集重點領域詳見附件1。
2.符合國家已經頒布的產業政策和標準,碳中和、節能降耗、減污降碳、負碳及低碳管理、生態修復效果明顯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材料、產品等,已有示范工程或中試運行表現穩定且示范工程在建。
3.本市范圍內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均可申報,申報單位在申報當年及上一年未發生科研嚴重失信行為,且單位未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
4.技術知識產權明晰,技術風險可控,技術先進性及經濟性突出。
5.各高校院所及承擔國家和我市相關科研項目的單位應積極梳理技術成果,主動申報。國家主體科技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成果優先推薦。
二、申報程序及具體申報要求
1.請各區科技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按照推薦范圍和推薦原則,認真組織申報單位填寫《技術成果申報書》(附件2),對申報材料審核把關,保證技術內容真實完整、數據準確可靠,填寫《推薦技術成果匯總表》(附件3)并加蓋主管部門公章,每區提交5項以上技術成果。
2.各高校院所、科技企業、行業協會及有關單位可直接申報,承擔國家和我市相關科研項目的單位應積極梳理技術成果,主動申報。
3.申報時間:2023年11月14日至12月13日
三、材料報送
紙質技術成果申報書(附件2,申報單位加蓋公章)以及加蓋上級主管部門公章的匯總表(附件3),一式兩份,于2023年12月13日前統一報送至申報受理單位。同時將對應電子版材料發送至dongxiaoshan@tj.gov.cn郵箱。
受理單位: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天津市河東區新開路138號)202辦公室
四、技術成果遴選
市科技局將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技術進行技術遴選,確定入選《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藍皮書(2023)》的技術成果名單。
市科技局將擇優將入選技術推薦給科技部組織的國家級項目申報。
五、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1.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部 董曉珊 聯系電話:022-24439402
2.天津市科學技術局 社會發展與農村科技處 樊少杰 聯系電話:022-58832812
附件1:征集重點領域
一、碳達峰碳中和
1.碳中和基礎前沿技術領域
面向世界減碳降碳科技發展前沿,包括碳基能源催化轉化反應途徑、高效氫源/燃料電池、新型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新型綠色氫能技術、前沿儲能技術等方面技術攻關及示范;開展鋼鐵、水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長流程工業的原料低碳化、燃料零(低)碳化、流程優化再造等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開展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轉化利用、碳匯智能監測等技術研究。
2.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領域
包括開展高效煤粉燃燒、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煙氣余熱深度利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及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化、燃氣電站混氫燃燒等化石燃料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開展先進光伏發電和先進太陽能熱發電、先進風力發電技術研究。開展土壤源、空氣源熱泵技術以及城市風電、地熱、低品位余熱和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等研發應用。開展多種新型電力儲能、高效低成本長壽命燃料電池等技術研究;開展風電和光伏大規模友好并網、海上風電匯集和輸電,可再生能源功率預測、新能源微網、先進配電網、分布式能源調控等智能電網技術和新能源消納技術研發;開展可調節需求側負荷精準柔性控制、新能源車與電網能量互動等源網荷儲技術研發。
3. 工業低碳降碳領域
包括開展高爐-轉爐的長流程煉鋼全過程節能降碳增效技術、氫能冶煉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等的研發;開展可再生能源規?;茪?、節能型流程、高效催化、燃料動力用能清潔低碳替代、蒸汽梯級利用及低品位余熱利用等技術研發;開展海水淡化等特色產業循環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發。
4. 城鄉建設綠色低碳領域
包括開展高效建筑終端電氣化、“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電力系統、區域建筑能源協同、建筑多能互補供冷/熱技術等的研發;開展建筑裝配化裝修、綠色低碳建材以及建筑材料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究及應用;開展供熱相關計量技術、供水管網智能化、綠色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生態綠色化相關科技研究。
5. 交通運輸低碳化領域
包括新體系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燃料低碳化技術研究,大規模電動汽車安全充放電與車網智能互動關鍵技術研發,港口“風、光、儲、荷”一體化的多能源供應網絡技術研發,物流資源配置和倉儲配送智能管理、綠色供應鏈及追蹤溯源等低碳交通物流體系研發。
6. 農業減排固碳領域
包括開展低碳農業一體化、綠肥生產與利用、農業土壤改良技術、覆蓋作物增碳等技術攻關及示范。
7. 負碳領域
開展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低成本規?;趸蓟ず蜕锢玫燃夹g,研究CCUS與工業流程耦合技術、與生物質集合的負碳技術(BECCS)以及碳捕集關鍵材料和分離利用核心裝備研發。開展CCUS全流程關鍵技術示范。
8.碳匯核算及低碳管理領域
開展陸域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海洋藍色碳匯核算與埋藏潛力評估等方法研究,開展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碳匯資源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研究。開展本地碳排放因子研究,二氧化碳、甲烷濃度水平及其變化規律研究,開展國家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可再生能源標準、生態碳匯標準、CCUS標準等的研究。
二、生態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監測領域
包括大氣PM2.5與臭氧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技術、水生態環境先進監測裝備及預警技術、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天空地協同綜合監測與評估技術、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協同監測技術、天空地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生態環境應急多源數據智能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2.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領域
包括城鎮水生態修復及雨污資源化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工業廢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飲用水綠色凈化與韌性系統構建技術、地表—地下統籌水生態環境修復與智慧化管控技術、水生態完整性保護修復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3.大氣污染防治領域
包括動態源清單與大氣環境自適應智能模擬技術、多尺度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跨介質的耦合機制、大氣復合污染健康損害機制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技術、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協同治理與資源化技術、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業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4.土壤污染防治領域
包括土壤復合污染成因、風險基準與綠色修復機制,以及農用地污染修復和可持續安全利用技術、土壤污染精準識別與智能監管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5.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領域
包括固廢風險智能感知與數字化管控技術、典型產品生態設計與綠色過程調控技術、工業固廢協同利用與產業循環鏈接技術、廢舊物資智能解離裝備與高值循環利用技術、生活垃圾及醫療廢物高效分類利用技術及裝備、固廢資源化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6.多污染物跨介質綜合治理領域
包括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治理和綠色修復技術、多介質復合污染協同治理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7.新污染物治理領域
包括化學品高通量毒性測試和精細化暴露評估技術、化學品優先排序及分級分類和綠色替代合成技術、生態環境健康風險分級分區與管控技術、新污染物生態環境健康風險全過程防控技術、噪聲與人體健康風險基準及評估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
8.應對氣候變化領域
包括氣候變化大數據與地球系統模式關鍵技術、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風險預警關鍵技術、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全球氣候治理支撐技術等方面的核心計術攻關及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