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召開2023年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席峰向媒體通報了今年以來全省自然生態保護有關工作情況。
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束寧紅、副處長孫盛在發布會上答記者問,發布會由宣傳教育處處長李祥龍主持。以下為答記者問實錄:
媒體記者
我是合肥晚報記者,請介紹一下近年來我省“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監管重點是什么?
束寧紅處長
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我們聯合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從2017年開始,連續6年每年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持續開展部門聯合巡查和問題核實,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壓實責任,推動整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生態保護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對于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已經形成了依法嚴厲懲處和各界輿論譴責的社會氛圍。二是自然保護地重點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是建立了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生態環境部下發遙感監測問題線索后,按照“屬地政府組織自然保護地主管部門實地核查填報,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初審,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核審,市級各部門聯合會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會審對接,省級相關部門聯合實地檢查”的流程推進問題核實與整改,監管體系更加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我省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實現全省自然保護地基礎信息和監管相關規范性文件查詢、“綠盾”行動自然保護地違法違規問題點位整改進展調度等功能。五是常態化開展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除了生態環境部下發的“綠盾”問題線索,我省還開展了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影像變化情況比對,及時發現問題并推動整改。通過強化保護地監督,生態空間得到了有效保護。
下一步,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依法、科學、精準監督,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一是推動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法治保障。積極配合推動自然保護地立法,完善政策標準技術規范體系。二是鞏固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成效。逐步實現對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評估,緊盯長江(安徽段)、淮河、黃山、皖西大別山等重點區域,加強監督。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推動構建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和執法隊伍建設。
媒體記者
我是安徽交通廣播記者,請問今年安徽省啟動了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請簡單介紹一下這項工作,以及為什么要開展這項調查,調查的結果將如何應用?
孫盛副處長
生物多樣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是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指標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在“摸清底數、掌握動態、查明問題、提出對策、服務監管”五個方面分階段開展工作。通過調查,逐步摸清每個縣級行政單元的生物資源“寶藏”,掌握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識別各地生物多樣保護的薄弱環節,提出保護對策,有助于加強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省于今年7月19日召開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動員部署會,全面啟動調查工作。此次調查是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陸生高等植物多樣性、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陸生昆蟲多樣性、大型真菌多樣性、淡水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等七個方面的調查。調查分4個批次開展,今年有23個縣區已經啟動,擬到“十四五”末全省調查全部完成。通過調查基本摸清生物多樣性分布以及保護狀況,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和重點保護物種的種類、分布、數量、生境等現狀,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
調查成果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應用。一是摸清家底形成名錄。通過對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等方面調查和分析,全面了解我省生物多樣性現狀,發掘物種新分布和新記錄,豐富我省生物多樣性資源庫。二是為科研監測提供基礎依據。根據調查結果,選擇有代表性區域或代表性物種建立監測樣區或監測站開展長期監測,推動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監測提供基礎數據,促進相關科研成果的產出。三是為保護監管提供數據支撐。根據調查評估成果,明確不同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和問題,為采取相應的保護和恢復措施提供數據支撐。四是為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通過本底調查,更好地了解各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為發掘當地特色資源,推進生物多樣性在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物科研等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推動實現生物多樣性資源與種業培育、研學教育、旅游觀光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為美麗安徽建設提供信息服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調查信息和數據可以為環保教育和科普提供依據和素材,增強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和意識,激發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共同保護的良好風氣。
媒體記者
我是安徽生活廣播記者,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和監管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那么生態環境部門在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方面的主要思路是什么?近年來開展了哪些工作?
束寧紅處長
關于如何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我們主要從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么監督、監督結果怎么應用四個方面考慮。首先是誰來監督,明確由生態環境部門立足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職責,把握監督定位,通過監督地方各級政府及部門履職情況,壓實地方政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主體責任。其次是監督什么,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的具體監督事項,重點是聚焦“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目標,對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相關制度制定與落實情況、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功能狀況及變化、生態破壞問題及其處理整改情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等進行監督。第三是怎么監督,明確具體的監督手段和措施。主要是通過依托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和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監測和生態狀況評估,建立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工作程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評估等,實現對生態保護紅線各項監督事項的監督。最后是監督結果怎么應用,通過信息公開、納入生態環境領域相關考核、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依法依紀依規移送查處問責等多種方式,打好組合拳,形成監督閉環,強化監督結果應用,切實發揮監督作用。
生態保護紅線監督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新的工作機制,國家層面仍屬于探索階段,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剛剛起步。一方面,建立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流程。關于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工作,生態環境部前期在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5個省份進行了試點。我省雖不是試點省份,也積極部署了試點工作。2021年選取銅陵市域為試點區域,連續兩年開展了監督試點工作,初步探索建立了適用于我省的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工作流程。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結合今年的主題教育調研成果應用,建立了符合我省實際的“線索推送—實地核實—移交查處—督促整改—重點通報”的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流程。另一方面,完善監管制度。在試點和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結合國家有關文件,參考其他省份經驗做法,制定印發《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實施辦法(試行)》,明確立足于生態環境部門職責,對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生態環境監督,與自然資源部門的管理辦法相輔相成、形成合力。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督,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以保護成效為導向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保護、修復科學有效。同時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作,完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合力,共同守護好生態保護紅線。
媒體記者
我是合肥日報的記者,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近年來安徽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席峰副廳長
近年來,我省聚力保護自然生態,結合各地自然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科學引導全省分類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效顯著。一方面,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不斷取得新成果。2022年,我省囊括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體系所有5個獎項。其中,入選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數量并列全國第一;環保領域最高獎項—“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實現“零突破”。今年,南陵縣、黃山市、歙縣3個市縣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石臺縣、績溪縣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自2017年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至今,我省已累計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個,均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另一方面,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評選工作持續推進。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開展六屆,累計命名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市、區)40個。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堅持統籌謀劃、分類指導。結合我省各地自然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積極培育,科學引導各地找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途徑和模式。二是堅持制度引領、規范創建。制定印發并適時更新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和建設指標,推動創建程序和創建指標與國家標準進行有效銜接,培育和促進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向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提檔升級。三是堅持政策激勵、資金支持。在生態示范創建工作中,不斷強化、引導、明確地方黨委、政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責任務。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對獲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的地區進行通報表揚和資金獎勵。通過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推動形成了一批山水秀美、空氣清新、生態安全的美麗安徽建設樣板。
下一步,我們將把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納入美麗安徽建設內容,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效率,謀劃打造更多的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很多媒體對我省示范創建取得的成效做出了非常好的報道,借此機會,也感謝多年來媒體朋友對示范創建工作的大力宣傳報道,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謝謝!
主持人
本次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謝謝大家!
來源:宣教處 宣教中心
編輯:胡珂 | 初審:唐洪全 張鵬
審核:胡毅清 陳衛
原標題:答記者問實錄 | 2023年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