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上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在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以及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綠色發展一向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特別是2015年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的概念被首次強調以來,綠色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鮮明底色。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發展之路
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中一直致力于完善其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搭建國際綠色交流合作平臺,引導企業提升境外項目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在過去十年中,“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發展框架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南的不斷的細化和豐富已經趨于完善。
2017年-2020年發布的一系列政策聚焦于將綠色發展原則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提出“推動制定和落實防范投融資項目生態環保風險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引導投資決策綠色化,在‘一帶一路’和其他對外投資項目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 “推動氣候投融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原則”、“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的低碳化建設、推動氣候減緩和適應項目在境外落地”。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不再新建海外煤電項目,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中國海外“退煤”對于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演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21年7月,商務部、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開創性地鼓勵企業應“遵循綠色國際規則”、在東道國環保標準過低或無相關法律的情況下“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在綠色“一帶一路”的原則中采取了“更高標準”。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印發的《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細化了項目全周期的環境管理要點,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平。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在“政策溝通和規則共建”、“綠色產業合作和項目落地”,以及“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和賦能”的三個層面提出了新指引、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了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
二、綠色“一帶一路”助推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持續增長,對外投資項目以能源與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由2013年的6.46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3.76萬億元,累計增長了1.1倍。2023年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8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9.8%,高出外貿整體增速7.7個百分點。其中,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的非金融直接投資和建對外承包工程項目以能源、交通、金屬行業為主(見圖1)。中國參與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超過160個,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清潔交通和清潔能源領域,包括鐵路交通、城市軌道交通、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能發電、地熱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遍布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歐洲等地區,不僅滿足了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基礎建設需求,提升了當地社區的生活水平,還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狀況帶來了正面效益。
圖1:“一帶一路”全行業中國海外投資2013-2022
數據來源: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繪制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及東道國可持續能源轉型的需求逐漸趨于綠色化,且致力于切實解決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資金不足的問題。中國參與的“一帶一路”能源行業投資和建設項目中的化石能源占比從 2016 年開始下降,并在2020 年達到最低。2020年,可再生能源(水能、光伏、風能和生物質能)投資和建設項目占能源總投資比例達到 58%,首次超過化石能源占比(見圖2)。在境外“退煤”承諾之后,2021 年整年和 2022 年上半年期間中國未有境外煤炭項目投資。同時,發展中國家急需獲得更多的融資和贈款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進而推動全球的低碳發展。自2009年以來,全球氣候談判設定了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的目標,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包括適應氣候變化和減少排放。然而,到目前為止,這1,000億美元的目標尚未實現,而且資金分配不夠公平。根據經合組織的最新數據,2020年,發達國家提供了總額為833億美元的氣候資金。令人擔憂的是,其中只有8%的資金流向了低收入國家。而中國的發展融資機構(DFIs)在2013年至2021年期間提供了大約3,310億美元的融資支持,其中約910億美元的融資流向非洲。
圖2:2013-2022 上半年中國參與投資和建設的“一帶一路”能源項目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根據公資料整理繪制
中國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先后與9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政府間能源合作機制。中國—阿盟、中國—非盟、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等5個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共同支持對可再生能源、電力、核電、氫能等清潔低碳能源相關技術人才合作培養,開展能力建設政和政策、規劃、標準的對接。中國還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超過40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32個國家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推進可持續能源發展。
三、促進“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的建議
第一,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各類綠色產業的標準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產業標準多元各異,缺乏標準和認證互認格局。盡管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具有領先技術和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但國際標準不統一會增加企業在進入海外市場時的成本。我國應以擁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標準為突破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合作平臺,形成以中國牽頭的能源伙伴關系合作網,提升合作網絡的軟實力,建設“一帶一路”話語權體系,制定以“中國制造”為核心的綠色產業合作的標準規則互認體系。
第二,提升海外綠色項目的ESG風險管理水平,加強與當地社區良性互動,以綠色項目促民心相通。參與海外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中資企業應加強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水平,聘請獨立的風險顧問,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盡量減少項目對當地生態系統和社區的影響,避免由環評或社區風險導致的工期拖延、成本上升,和聲譽損失。同時,除中資企業外,中方各類研究和社會機構應盡量與當地相關機構和社區團體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溝通渠道,并通過充分交流溝通提高綠色項目在當地民眾中的接受程度,真正做到民心相通。
第三,推動中國能源轉型的治理經驗、知識和模式“走出去”。過去20年間,中國在實現偏遠地區的能源可及、可再生能源市場規劃與頂層設計、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等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嘗試。我國近年來推行的各類鼓勵政策,如光伏扶貧計劃和領跑者計劃等對其它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有著極為寶貴的借鑒意義。如何推動上述中國經驗的分享和傳播,并結合當地具體國情開展能力建設,摸索出與之相適應的能源轉型路徑,應作為下一階段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重點目標。
原標題:IIGF觀點 | “一帶一路”十周年:打造綠色絲綢之路 助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