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往往伴隨著大規模化石能源消耗,導致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環境氣候日益惡化,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此背景下,為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健康、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團隊積極開展相關研究,探究評估了不同氣候情景下相關減排措施帶來的健康和社會經濟影響,以期為氣候變化應對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參考。
一 應對氣候變化及清潔空氣協同措施可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
大量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應對措施能夠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比如,負排放技術可以顯著降低疾病負擔,在歐美可以減少高溫熱浪導致的健康影響,在非洲和亞洲可以顯著減少營養不良和瘧疾等疾病。在我國,清潔空氣行動廣泛淘汰和升級落后、污染、低效的燃燒設施,促進了能源系統轉型,在治理空氣污染的同時減少了大量碳排放,帶來了顯著健康協同效益等。在中國,具有雄心的氣候政策(遠低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低碳能源轉型結合嚴格的清潔空氣政策將大幅降低空氣污染相關的健康風險。
二 環境-健康-經濟影響綜合評估
為進一步評估氣候變化應對及清潔空氣政策協同的環境、健康及經濟影響,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運用綜合評估模型(圖),分析了不同氣候變化應對情景的環境、健康及經濟影響,并量化了不同減排措施帶來的協同效益。
1 亞洲地區實現2℃溫控目標情景下的環境、健康及經濟協同效益
在亞洲地區實現2℃溫控目標的情景下,我國東部、中部PM2.5濃度到2050年將大幅下降,而臭氧濃度的改善則較為有限。此情景下,亞洲地區健康效益顯著,可避免79萬人過早死亡。其中,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健康貢獻最大,可避免過早死亡22萬人;印度碳減排措施可避免45萬人過早死亡;其他亞洲國家健康效益占比較低。就成本而言,2050年絕大多數地區的健康效益將遠大于氣候緩解政策的成本。
2 中國部署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投資成本及其環境健康協同效益
發展可再生能源情景下,2030年PM2.5濃度降低在華北和西南地區最為顯著,而在西部和東北地區則較少;2030年中國各地的臭氧濃度下降不明顯,到2050年在大多數地區將明顯下降。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在2050年避免60萬人過早死亡,其中東部和中部的健康收益遠超過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在經濟效益方面,短期投資成本較大,且長期經濟效益低于高額的初始投資成本,投資凈效益在2030年為負數(-0.6萬億元),在2050年為正數(2.9萬億元)。
3 中國熱浪和寒潮的健康經濟影響
與非熱浪日相比,2017年熱浪的全因死亡率增加了23%。中國2852個縣共增加16299人死亡,東部和中部的縣死亡率負擔較為嚴重。在研究的362個中國城市中,2017年極端熱浪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613億元人民幣。
寒潮時期,非意外死亡風險則增加17.4%。2018年寒潮引起的非意外死亡人數為57783人,南方(尤其淮南地區)的超額死亡人數多于北方。中國寒潮造成的非意外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292億元,占2018年全國GDP的0.25%。
4 不同氣候情景下,中國日溫差的健康和經濟影響
2017年,華北、東北和華中地區歸因于日溫差的死亡人數較高,西南、西北地區較低,且不同疾病的健康風險存在顯著差異,日溫差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此外,研究團隊預測了SSP3-2.6到SSP1-2.6下未來日溫差相關死亡人數變化,整體呈現中部地區健康風險增加,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略微下降的趨勢。
目前,氣候變化下的健康經濟效益研究成果仍需進一步落實到政策制定。未來應持續開展氣候變化應對與清潔空氣協同相關措施的健康經濟效益分析,并加強科學成果到實踐的轉化工作,為切實的環境管理及環境氣候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參考。
(謝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原標題:專家觀點 | 謝楊:氣候變化應對健康經濟效益分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