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亮眼“成績單”。這背后,凝結著上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生動實踐的點點滴滴。在全市生態環保大會即將召開、“美麗上海”建設的新征程即將開啟之際,我們集中展現15個美麗上海典型案例,以記錄上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并以此祝愿生態文明之花開遍申城大地,“美麗上海”新圖景更加光彩奪目。
一 工作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上海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持續增長,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垃圾產生總量和人均量與日俱增,垃圾處理問題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重要指示,要求北京、上海等城市“向國際水平看齊,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為全國作出表率”。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期間,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對標中央要求和人民期盼,上海市委、市政府將垃圾分類工作作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 工作舉措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制機制
2019年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按照“市級統籌、區級組織、街鎮落實”的思路,建立健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的生活垃圾分類責任體系;強化部門統籌協調,成立由30個委辦局和16個區政府組成的垃圾分類減量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黨政協同齊心抓的制度,各級黨委副書記和政府分管領導“雙牽頭”,形成市、區、街鎮、村居四級系統,同時把垃圾分類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和地區領導班子考核體系;開展創建評比,促進街鎮落實對轄區內居民區、單位垃圾分類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職責。
(二)堅持系統謀劃,持續提升分類收運處置能力
按照干垃圾全量焚燒、濕垃圾全量生化處理、可回收物全量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全量無害化處置的要求,系統提升分類收運處置能力。目前上海市已規范化改造2.1萬余個分類投放點,累計規范配置濕垃圾車1773輛、干垃圾車3287輛、可回收物回收車364輛;建成生活垃圾處置設施25座,其中,焚燒廠15座,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0座,處理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十四五”期間,又規劃新增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7座。
(三)堅持標準化引領,全面重構可回收物管理體系
推進
再生資源回體系與垃圾分類清運體系的“兩網融合”發展,出臺《兩網融合體系建設導則(試行)》,明確“兩網融合”服務點、中轉站和集散場的設置規范;“以區為主、市場化運作、適度補貼”的原則,由市級財政對各區通過土建或設施設備配套建成并運作有效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和中轉站予以補貼,同時16個區出臺并全面實施低價值可回收物補貼細則,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形成了64家回收主體企業。
為保障上海市南片城區的城市生活垃圾中端轉運以及徐匯區兩網融合資源回收中端智能分揀、打包、倉儲任務,打造上海首家托底型“全品類兩網融合集散中心”——上海環境物流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徐浦基地)。該基地作為上海市區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轉運系統的一部分,采用信息化管控模式對生活垃圾收集、壓縮,將生活垃圾分類裝進環衛專用的、符合國際通用20英尺貨運外形的密封式集裝箱內,中轉至碼頭,利用黃浦江、大治河、清運河等內河航道網絡優勢,經LNG新能源船舶水運至末端老港處置。同時為促進資源循環體系發展,打造再生資源智能分揀線和倉儲中心,實現了雜塑、廢、舊泡沫三大品類智能化分揀作業及采用AGV無人理貨、無人倉儲系統。
(四)暢通處置渠道,規范有害垃圾全程分類管理
2018年率先出臺《關于規范有害垃圾全程分類管理的通知》,按照“產生者分類投放,各區屬地收集,市統一收運處置”的原則,逐步形成了在居民和單位等產廢源頭由環衛部門專用車輛收運、末端分類后由具有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資質單位處置的全程分類管理體系。2023年上半年,累計規范配置有害垃圾車119輛,全市有害垃圾分出量1.98噸/日。
(五)堅持全程管控,嚴格落實監督執法
整合社區現有的監控裝置、運輸車輛GPS設備、網格化監控等資源,依托各級管理主體,建立生活垃圾分類“五個環節”全程監管體系。源頭分類投放及收集環節,推行“定時定點”投放,督促居民正確開展垃圾分類。分類運輸及中轉環節,推行公示收運時間、規范車型標識等舉措,強化環衛收運作業的監督管理,杜絕混裝混運。分類處置環節,推進末端處置企業進場垃圾品質自動監控、來源全程追溯,對未分類或不符合品質管理要求的生活垃圾拒絕處理。
(六)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共治力量
抓住“黨建引領”火車頭,充分發揮居民區黨組織牽頭組織實施作用,成立各區志愿者服務分隊,聘任市、區生活垃圾管理社會監督員,建立垃圾分類一小區一方案,落實好街鎮聯辦及居(村)委每1—2周的垃圾分類工作分析評價制度,推動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發揮各自優勢,把社區黨員、居民群眾、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實現人心聚起來、垃圾分出來。
黨建引領自治共治智治 提升老舊小區分類實效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岐山村是市中心典型的老舊弄堂小區,2018年6月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區域以來,克服房屋權屬復雜、設施陳舊老化、一體化物業管理缺失、公共空間小、煤衛合用、獨居老人和外來人口多等不利因素,一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將垃圾分類工作嵌入到岐山村“行走中的黨課”;二是巧用樓組長會議、志愿者大會以及弄堂議事會等協商議事機構,組建一支90余人的志愿者宣傳團隊;三是招募垃圾分類志愿者每天定時定點值班巡查,設立垃圾分類紅黑榜,開展垃圾分類最美家庭評選;四是數字賦能,把垃圾分類納入“一網統管”平臺,同時試點智能化的視頻監控;總體上實現岐山村居民對垃圾分類“兩定”工作的知曉度100%,志愿者上崗人次、值守時間分別較試點前減少50%、40%,小區衛生環境明顯整潔。
三 實施成效
一是生活垃圾分類成效初步顯現。生活垃圾分類“三增一減”實效逐步趨于穩定,2023年上半年,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460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98噸/日,濕垃圾分出量9042噸/日,干垃圾清運量17158噸/日,對比《條例》實施前,垃圾分類形成的“三增一減”(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增加,干垃圾減少)實效明顯。
二是生活垃圾分類全程體系基本建成。上海市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有害垃圾全面進入危險廢物處理系統。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由填埋處置轉變為焚燒能源化利用和資源化利用,全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三是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體系基本成型。目前,上海市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務點1.5萬余個、中轉站198個、集散場15個,點站場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可回收物回收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日均回收量達7460噸。
四是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在全市廣播電視中播放垃圾分類公益廣告和專題欄目;組織開展“垃圾分類七進”線下活動,把垃圾分類知識送進公園、進社區、進村宅、進學校、進醫院、進機關、進企業;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市民已普遍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編輯|張玉潔
原標題:美麗上海典型案例|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引領低碳綠色生活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