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湖州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以“雙碳”工作為引領,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據了解,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央宣傳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會上發布了多項生態文明重要成果。
1 國家發改委發布“雙碳”三周年重要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在生態文明重要成果發布會上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年來,全國已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累計完成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超過5.2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出口整體增長1.8個百分點。
在重點領域方面,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目前的91.2%;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5%。去年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49.84億噸、同比增長4.4%,水路貨運發送量85.54億噸、同比增長3.8%。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8.8萬輛、374.7萬輛,同比增速均超過40%;保有量超1620萬輛,占全球一半以上。
在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方面,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稅費優惠政策,2020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8萬億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截至今年6月,兩項工具余額分別為4530億元、2459億元。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首期募資885億元。深化能源價格改革,推動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實施新能源平價上網政策,完善分時電價機制,健全抽水蓄能兩部制電價政策。健全綠色電力交易體系,全國綠色電力交易電量超600億千瓦時。
同時,優化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扎實推進重要區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狠抓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高質量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十四五”以來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194.93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2 生態環境部發布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成果
8月15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現場,由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完成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成果正式發布。
調查評估顯示,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逐步提高。同時,我國生態本底脆弱,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水平仍較低,重要生態空間被擠占的現象依然存在,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調查評估表明,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各類生態系統變化幅度均有所減小,2015—2020年全國發生變化的生態系統面積為11.40萬平方公里,變化幅度為0.24%/年,小于前5年的變化幅度。
全國優良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占比超過43%。全國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2015—2020年生態系統質量等級提升的區域面積占比為11.67%,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優和良等級面積占比高于低和差等級面積占比。
全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中有升。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基本穩定,防風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續增加。
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干擾減少。城鎮空間增長明顯趨緩,2015—2020年增幅6.31%。重要生態空間人類活動干擾得到有效管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單位面積人為擾動破壞重點問題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國家戰略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京津冀地區濕地面積持續減少態勢得到扭轉,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提高、流域整體水質得到改善,粵港澳大灣區自然岸線保護力度增強、人工岸線增幅降低。2000—2020年黃河流域植被顯著變綠,“綠線”向西移動了約300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保護政策制度出臺最密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最有力、生態破壞懲處最嚴格的階段。調查評估成果充分表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極大提升,生態保護和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推動全國生態狀況發生了顯著改善。
3 自然資源部發布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現場,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組織編撰的《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年)》(下稱《藍皮書》)發布。這是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系統總結了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歷程、方法、成果和實踐案例,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思路和建議。
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創新。自然資源部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編制,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國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全球生態保護與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資源、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文化財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本次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304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通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完整保護起來,實現了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性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產和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據悉,我國將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綠色底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等為抓手,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結構,以高品質國土空間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城鄉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進一步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兩山”轉化路徑,以多樣化的生態產品和地域特色創造和提升空間價值,推動自然資源向資產、資本、資金轉變,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進一步推動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加快推進數字國土、智慧國土建設,將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納入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努力做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者和引領者。
4 國家林草局發布美麗中國建設最新成果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上,國家林草局發布美麗中國建設最新成果——我國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防沙治沙走在世界前列;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生態保護制度更加健全;生態美百姓富扎實推進。
在生態系統質量方面,我國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持續增長,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積13.14億畝,居全球第一。過去十年,我國為全球貢獻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積39.68億畝、居世界第一。濕地總面積8.45億畝,居全球第四。
通過深入實施“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我國完成防沙治沙3.05億畝,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率先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國方案。
在國家公園建設方面,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對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整體保護,打通了13個大熊貓局域種群生態廊道,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東北虎豹種群持續增加,東北虎數量超過50只,東北豹數量超過60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6群37只。
生態保護制度更加健全。我國全面建立起林長制體系,現有各級林長近120萬名,林長制成為林草資源保護管理的“利劍”。頒布了濕地保護法,修訂了森林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構建了覆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法律制度框架。
我國堅持生態為民、生態惠民,對508萬多株古樹名木進行全面保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踐行大食物觀,全國油茶林面積約7000萬畝,2022年林業產業年總產值達8.37萬億元,生態護林員隊伍穩定在110萬名。
5 未來將組織實施美麗中國建設第一次正式評估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要制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舉措,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鄭柵潔在開幕式上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落實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具體工作,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步伐,推動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鄭柵潔說,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部署,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重點做好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撐、扎實開展美麗中國建設評估等5方面工作。
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認真履行“雙碳”協調職責,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持續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支持先進適用技術示范應用。
此外,為了科學反映全國及各地區工作進展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完善指標體系、優化技術方案,組織實施美麗中國建設第一次正式評估。
原標題:“雙碳”三周年,中國取得了這些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