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半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市場突然“火”了。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2023年1-6月(截止6月20日),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項目共計釋放25個,建筑垃圾處理量合計超1632萬噸/年,投資金額超64億元。此外,省級/市級涉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關條例、意見、辦法等還發布了十余條。
政策方面,有關建筑垃圾市場化的條例更加細致了。不再只是簡單的“要求”或者“鼓勵”,而是規定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以及每年增長的比例;未來3年內,相關運營企業的培育數量更是精確到兩位數;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產品也有了相應的試行指南……總之,有關建筑垃圾的政策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具體了。
項目方面,湖南、江蘇、山西、四川等地也頻頻發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關項目。除新建項目外,更是增加了技改、拍賣、生態園等多種新的形式和渠道,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市場的無限可能性。
1 項目扎堆釋放,處理量合計超1632萬噸/年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止6月20日,今年上半年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項目共計釋放25個,建筑垃圾處理量合計超1632萬噸/年,投資金額超64億元。
雖然上半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市場扎堆釋放項目,較往年有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已經成熟的垃圾焚燒市場相比,該市場各方面都還有些“不成熟”。
首先是項目發布方面,垃圾焚燒項目發布方多為地方政府,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的發起者除了政府,還有企業本身。
如“陜西省興平市明利建材有限公司年處理72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項目”、“石家莊市曲寨水泥有限公司擬對一條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協同處置建筑垃圾”、“臺州市東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處理80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技改項目”等,都是企業自身發起的。
不過筆者認為,不論是政策驅動還是項目有利可圖,企業能主動“下海”,都說明了這個市場正在被慢慢盤活。也就是說,建筑垃圾市場化朝好的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其次,是處理規模和投資額方面。一個是處理規模十分“隨心所欲”,少的25萬噸/年,多的300萬噸/年,受當地建筑垃圾處理需求和場地情況等客觀條件影響很大。
另一個是投資額方面,低的2千萬元,高的上億元,且噸位投資額沒有規律,投資額和處理規模的大小不成比例。如下圖所示,年處理規模大的項目投資額不一定大,處理規模小但投資額反而高的項目卻也不少。不像生活垃圾焚燒市場,噸位投資規模在45-70萬元之間,市場成熟,價格穩定。
再一個是中標人方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中標人多為本地建材/建設企業,少有環保龍頭企業入局。上半年唯一中標的頭部企業為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2月份與連云港市贛榆區城市管理局簽署了《連云港市贛榆區建筑垃圾處理PPP項目》合同。
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新興市場的發展總是令人期待的。上表所列項目中,除新建項目外,更是增加了技改、拍賣、生態園等多種形式和渠道,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市場在成長過程中的無限可能性。
2 政策新規頻出,條條針對難點和痛點
圈內人都知道,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遇到的難點和痛點可太多了,什么垃圾產量不夠,垃圾質量低,再生產品沒銷路、競爭力差,政府補貼力度低,生存壓力大等等。
的確,這個市場不像生活垃圾焚燒市場那樣有明確的垃圾處理費用和電力銷售費用,也不像餐廚垃圾市場,除了垃圾處理費,更有豐厚的生物柴油回報利潤,可謂前端原料一地雞毛,后期產品無人問津。市場化講求利益驅動,沒有頂層設計宏觀調控,沒有政策層層加碼,只憑借一顆愛國環保心,是干不長這份事業的。
所幸,今年上半年以來,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市場的種種弊病,山東、浙江、廣東、福建、上海等省級行政單位,海口、寧波、張家口、棗莊等十多個市級城市,相繼發布各類規范、指南、條例,不僅在文字表達上更加細致,還規定了具體的數額或者比例,要求上也不僅是鼓勵,而是規定了落實的時間……這些都是以往政策中模糊或者未曾仔細說明的。
比如,針對建筑垃圾原料不夠用,質量低的問題,浙江省首先在1月發布了《浙江省建筑垃圾分類利用指導目錄》,要求“堅持以末端處理為導向,對建筑垃圾進行細化分類處理,進一步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寧夏中衛市緊跟其后,在2月開始施行《中衛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要求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誰污染、誰擔責”的原則。
同月,《寧波市環境衛生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進行公示,要求到 2025 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0%,2035年達到95%。
之后幾月,海口、山東、福建等地也發布了類似的條例,如山東省地方標準《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技術導則》寫到:施工單位應對出場建筑垃圾進行分類計量,禁止攜載未分類垃圾的運輸車輛出場;海口市《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技術及管理規范》指出,建筑垃圾運輸車輛通過車載終端與監控中心傳輸與接收數據,按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接入指定的信息管理平臺,所有車輛監測數據可被監控中心實時調取。
另外,針對再生產品沒銷路的問題,新發政策也從多方面為再生產品加碼。
如棗莊市《關于印發棗莊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要求:城市道路、公路、鐵路的路基施工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要優先使用建筑垃圾作為路基和填墊材料。鼓勵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砌塊、填料、路基墊層和墻體材料等再生利用產品。
杭州市印發的《杭州市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則提出,將鼓勵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應用,推動建筑垃圾在土方平衡、回填等領域廣泛利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利用能力達到600萬噸/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類似的,青島市《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的實施方案》寫道:到2025年,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的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于40%,星級綠色建筑項目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于30%。
對于綜合利用產品推廣難的問題,3月施行的《廣東省建筑垃圾管理條例》指出,細化對綜合利用產品的扶持措施,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優先使用綜合利用產品,還將綜合利用產品的使用情況納入廣東省依法設立的建設工程項目獎項評選內容。《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則要求對于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建設工程項目,優先納入綠色建筑、優質工程等各行業領域示范獎補項目。
3月發布的《上海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材產品應用指南(試行)》也要求,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材產品應用,促進建筑建材行業循環經濟發展。
除以上內容,不少辦法、條例還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經營建筑垃圾長期消納場、臨時消納場和資源化利用場。
例如,2月施行的《中衛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及3月印發的《漣源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都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經營建筑垃圾消納場。其中,對此描述得最仔細的是福建省,5月下旬印發的《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到:
·加快構建以市級建筑垃圾消納與資源化利用綜合基地為主、縣區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和各類中小微民營企業為輔的資源化利用體系。
·力爭到2025年全省培育10家以上年處理量100萬噸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每個設區市建成1個以上建筑垃圾消納與資源化利用綜合基地。
·積極引導國有企業參與投資建設運營,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并實行建設運營獎補,省級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綜合基地項目建設給予支持。
3 有人違規被罰款,也有人打造標桿項目
在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建筑垃圾市場今年上半年也披露了不少負面事件。
2月,湖南一公司將磚渣外運業務以口頭形式交由個人處置,無任何書面紙質合同,此次涉嫌將建筑垃圾交給個人處置的行為,違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第二十二條,被長沙縣行政執法局罰款人民幣10000元。
5月,《臺州市建筑垃圾領域違法處置典型案例》通報印發,截至目前,臺州市建筑渣土處置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專班已開展聯合整治35次,立案查處案件156起,其中移送公安機關處理8起,2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性質多為隨意傾倒建筑垃圾。
同月,江西省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贛州市發現,寧都縣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規劃缺失,敷衍整改,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堆,垃圾圍城現象長期存在。此外,該縣還通過修建“遮羞墻”的方式敷衍整改,導致縣城范圍內大量建筑垃圾未收集處置,群眾反映強烈。
總之,建筑垃圾仍有很多不足和亂象,值得行業內部注意,實現規范發展。
一些項目被通報批評和處罰,另外一些項目則成為“標桿”。
其中之一是山西綜改示范區瀟河新興產業園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該項目由山安立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5.01億元,是山西綜改示范區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該中心可年消納建筑垃圾200萬噸,年產50萬噸生態水穩拌合料、100萬立方米再生混凝土、100萬平方米再生高品質透水磚。每處理52.3萬噸固廢垃圾,相當于種植415萬棵樹。項目全部達產后,每年可減碳66萬噸。
另一個是被中國建設新聞網報道的壽光環衛集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
為推動壽光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助力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壽光環衛集團投資建設了年處理能力120萬噸、儲存能力100萬立方米的建筑垃圾深加工項目。同時為從源頭上控制建筑垃圾的污染問題,壽光環衛集團組建了一支由大型建筑垃圾運輸車、小型運輸車、裝載機、挖掘機車組成的建筑垃圾及渣土專業清運隊伍,采用電話預約、服務到家的方式,面向全社會公開服務電話及承諾,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標準作業,確保壽光市建筑垃圾的及時清運和合理消納處理。
總之,今年上半年,建筑垃圾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政策越來越規范了,監管越來越給力了,企業積極性更大了,市場需求更多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市場帶給了大家很多驚喜。
作為行業觀察者,我們很高興看到這個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也希望它越來越規范,越來越成熟,成為環保市場的一個新增長引擎。(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政策密集發布,投資金額超64億,這個環保細分市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