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還是透露了很多消息的,先來回顧一下:
1、國家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環境監測點位達1.1萬余個。
2、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里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
3、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行機制和“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
4、碳監測評估試點全面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點任務,5個試點行業共建成93臺在線監測設備;建成63個高精度、95個中精度城市監測站點,將抓緊啟動第二階段試點。
5、下一步將深化碳監測、水生態監測、新污染物監測、智慧監測“四項試點”,做好空氣、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態、噪聲“五大監測”。
6、生態環境部將出臺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
7、年底前,將建成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功能區的聲環境質量監測網。
8、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基本上,環境監測重點關注的話題都有涉及了,本文著重梳理一下目前環境監測的幾個要點。一是除了傳統監測點之外,有明顯時代特征的碳監測和新污染物監測;二是一直以來都在強調的監測數據造假問題;三是環境監測與“科技與狠活”深度接壤的路徑。
1、碳監測和新污染物監測
“雙碳”目標提出后,碳監測的概念就甚囂塵上。與簡單的二氧化碳監測不同,對監測精度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才需要從
傳感器、碳監測設備、碳監測點位等方面著手進行構建和升級,并且全面依托環境監測衛星、碳衛星獲取數據。組網、核算、定標尺,這個過程會越來越深入。
新污染物,這兩年被極度重視的一種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污染物,危害性大,管控難度大,且相關的監測和管理體系不完善。要摸底,要治理,新污染物監測工作首當其沖要做好。目前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環境篩查性監測,普查和特查兼顧,相關技術也在快速成熟中。
如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基于軌道阱質譜、飛行時間質譜等高分辨質譜技術,開發了基于環境管理需求的高通量靶向非靶向篩查準定量技術。安捷倫,利用積累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經驗快速高效響應了新污染物檢測需求。

2、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零容忍
“零容忍”、“絕不姑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這些生態環境部強調又強調的關鍵詞已經耳熟能詳。相關部門對此的態度一直很明朗,以前抓企業,現在企業和第三方一起抓,無論多“專業”的造假手段,都在越來越精細化的管理,越來越嚴格的執法中無所遁形。今年,多地大力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行為,再次敲響了警鐘。
3、環境監測需要更多黑科技
隨著AI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衛星遙感技術等的突破,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等產品的落地,環境監測與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接壤,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安徽,實現自動監測站電子圍欄智慧監管全覆蓋,高光譜觀測衛星投入使用,銅川碳監測試點積極探索14CO2高空無人機采樣新技術,甘肅,激光雷達組網助力大氣環境監測......科技與狠活,不妨多來點。(更多資訊敬請關注話題:
#環境監測,多的是你想不到的黑科技#)
新時代,新篇章,環境監測的故事,未完待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