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新興市場評估指標,可用來評價一個公司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為投資、融資活動等提供參照。“E”即環境影響,是該體系得以在全球推廣的關鍵因素。而從各方目前的動作來看,ESG在資本市場上已是勢在必行。港交所于5月份(2023)刊發了《優化環境、社會及管治框架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擬要求上市公司強制披露ESG,最晚在2026年開始。
從自主自愿到強制要求,ESG體系建設實感越來越明顯。目前,國內正處在“雙碳”風口,ESG可反映企業清潔化生產管理水平,標準規范升級等話題持續升溫。而國外一向重視“環保”議題,加上為了先占據話語權,對于ESG體系建設更是關注,國際基金會以及美國、歐盟等先后建立起了有關工作組。
作為ESG主要執行人,企業在這方面有何應對?拿出了哪些方案?
6月初,首份《寶馬集團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公開,提供了一個傳統汽車產業綠色轉型的范例。該報告覆蓋生產端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流程中污染排放控制、末端治理及資源回用等全流程,數據有如單臺生產水資源消耗量降至1.77立方米/臺、單臺生產廢棄物處置量4年連降至2.00千克/臺、生產中循環利用了超過6萬噸廢棄金屬材料……
眾所周知,汽車從生產到使用、報廢全生命流程都伴隨著高額碳排放。據統計,2021年我國汽車碳排放占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80%以上,占全社會碳排放7.5%左右,減排降碳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基于循環經濟的“再思考、再精減、再利用、再回收”四大原則,通過清潔能源替代、精簡流程、推進深度回收等,協助供應商伙伴減碳增效,擁抱循環永續。
從結果來看,華晨寶馬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碳減排及環保效益明顯。當然,ESG參與者遠不止汽車產業,6月13日發布的“中國ESG上市公司先鋒100”榜單企業中,不乏中國移動、中國石化、伊利、中國農業銀行、騰訊、茅臺、順豐等公眾熟知的企業,來自能源、金融、食品、互聯網、物流等多個領域。其中,茅臺在4月份官宣,公司已經實現綠色用電100%覆蓋,頗有開行業先河之勢。
不過,就在企業擬定ESG報告熱火朝天推進的同時,如何評級正成為其發展路上一大爭議與難題。簡單來講,就是目前行業普遍面臨在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的抉擇。國內,ESG信息披露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戰略正不斷完善,尚缺少統一認證體系,但更符合國情;國外,布局較早,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體上較為分散,屬于“一地一策”,企業在參考時顧慮較多。
而且,全球ESG市場中“漂綠”事件也是層出不窮,監管體系建設仍處在摸索階段。不久前,歐盟提交了一份立法草案,指出:ESG評級服務商必須停止向投資者提供咨詢服務、出售信用評級和制定基準等,以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從根源上規避ESG評級市場中的“自賣自夸”現象。對ESG評級體系而言,這無異于一次洗牌重組。
機構認為,全球范圍內已有至少50家證券交易所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引,當前亟須建立統一的ESG指標體系,并拓展披露信息覆蓋范圍、建立專業的信息核準機構。前者很好理解,ESG作為一項全球性實踐,顯然需要進行統一認證,而后者則是進一步提標提質的要求,擴大信息披露范圍,并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
對此,財聯社分析稱,由于更傾向于參考量化數據,且強調風險帶來的負外部性,目前的ESG評級通常會給予ESG數據披露更完善、ESG三大領域發展更均衡的企業更高的分數。然而,數據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衡量實在的價值貢獻,始終會是行業內爭論不休的問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