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工作研討會。據悉,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經在海南省、浙江省麗水市、陜西省商洛市試點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對于發掘氣候生態產品價值,中國氣象部門近年來不斷在宜居、宜業、宜游、宜養氣候資源上下功夫,加強中國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等一批“叫得響”的氣候生態品牌創建。研討會要求,要把握“大事”定位,應對“難事”挑戰,堅定“干事”信心,加強典型做法、優秀案例挖掘、宣傳和推廣,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生態產品,前幾年可能還比較陌生,近兩年聽到的就逐漸多了起來。
來追溯一下“生態產品”的開端,最早這個理念來自于聯合國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我國最早出現的地方是2011年《全國主體功能區劃》,關鍵轉折點是2021年中共中央聯合國務院發布的
《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
意見明確,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按照意見的要求,要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考核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
到目前為止,生態產品在全國的關聯性都越來越強了。重慶發布《重慶市“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管理辦法(試行)》,吉林發布《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海南發布《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海南省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試行)》,山西發布《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北京發布地方標準《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規范》......
那么,說了這么多,到底哪些可以被稱之為“生態產品”,是怎么創造價值的呢?
生態產品: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其特點在于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主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根據產品生態價值的大小與使用價值的對比關系,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生態產品、準生態產品、半生態產品、準物質產品和物質產品。
從屬性上來說,生態產品跟傳統意義的商品不同,一般處于市場失效范圍。而從實際測定上來說,生態產品價值也較難衡量,這是一個需要耗費相當資源、相當長時間的艱巨工程,更使得其商品屬性不顯。
簡單來說,生態環境中的所有要素都能成為生態產品,而怎么發揮“價值”屬性才是現在所有工作的焦點。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曾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依賴六大機制,其中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條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和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是主要路徑,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機制是根本保障。
具體到案例:
1、前述提到的氣象部門,在挖掘生態產品價值上下了不少工夫,其中就包括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發布平潭“藍眼淚”概率預報產品,為游客精準“追淚”提供了助力。“藍眼淚”作為一種自然現象,這兩年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愛,激發了天南海北的“追淚”熱情,帶動了當地的生態旅游效益增長。
一般,“藍眼淚”主要由“希氏彎喉海螢”和“夜光藻”兩種發光類海洋浮游生物觸發,持續時間30秒左右,在海水清澈的海域才能被人們所捕捉到。據悉,當地會精準監控藻類密度,保障無毒無害藻類生存空間的同時,防止水體富營養化,也就是環保、美景兩不誤。
2、福建南平,2018年在全國首創了“生態銀行”平臺機制,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森林覆蓋率達78.29%,森林覆蓋率達78.29%),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態資源,引入龍頭企業,導入新產業、新項目,多部門聯合打造了“一套數+一張圖+一個系統”的生態價值核算平臺。
一方面,“生態銀行”讓村民變成了“儲戶”,為他們閑置、零散的山水林地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就是資源利用。具體一點,如順昌發放林權抵押貸款,建陽解析礦土資源助力建盞行業降本增效,古厝特色民居與土地整合托管,巨口建設艾草康養莊園等等。
3、生態產品,不僅地方可以出手,企業同樣可以另辟蹊徑。生態種養模式是較為常見的,綠色食品的市場正在開拓中,休閑旅游或者度假勝地的打造也多有社會資本的身影,除此之外,碳匯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企業參與的“直通車”。
如中林集團,在境內擁有林地資源森林蓄積量達3470萬立方米,預估碳匯資產價值3.8億元/年,預計2030年可實現碳匯資產價值約18億元/年。另外,其水域控制和經營面積超過1800多平方公里,豐富的生態資源讓中林集團在碳匯市場上如魚得水,并按計劃將打造碳匯漁業、湖泊碳匯的千島湖樣本。
當業界聞名的“賣碳翁”特斯拉,10年間通過出售碳排放積分,累計獲利超過40億美元的時候,很多人還對減污降碳能帶來的經濟價值沒有清晰的認知。碳積分也好,碳匯也好,還有碳排放權交易,以及CCER,這些都是“雙碳”背景下為減排先鋒軍帶來的機遇和紅利。
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就是讓減碳具有顯性經濟效益,這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落腳點是一樣的。緊接著,隨著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的加速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都將更進一步。
“當人類活動形成自然生態難以承受的沖擊、生態資產過度損耗、生態環境面臨退化失衡威脅、自然生態價值明顯降低時,需要生態生產增值相應的生態資產、提供相應的生態價值予以補償,促使其恢復到安全水平”,所以,毫無疑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緊迫性,也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