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河北省發布2023年第二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這是全面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嚴厲打擊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問題”工作要求而組織的聯合行動,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法院聯合開展。
第三方監測公司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出具虛假環境影響評價證明文件,偽造、干擾在線監測數據成為典型,而這并不是一城一市出現的問題。
山東近日也進行了典型案例通報,出具虛假檢測報告涉及機動車排放檢測,工業廢氣檢測,噪聲檢測等等;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的,比如濕度儀故障損壞后嫁接其他信號;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弄虛作假的,包括編寫虛假工況,擅自減少污染物檢測頻次等等行為,可謂是花樣百出。
第三方環保服務,在專業的、定制化的污染治理需求中誕生,是為了幫助企業更省心省力,低成本達到高效率實現達標排放,完成工程驗收,實現低碳轉型而出現的專業化服務市場,也彌補了企業環保專業的短板,初衷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保證企業少走環保的彎路。
不過,市場經濟總存在利益驅使的“怪圈”,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也不例外。為了避免第三方反而成為環境違法的“幫兇”、“保鏢”,生態環境部持續加大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行為的整治力度,規范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行為,“零容忍”是不變的態度。
2023年,繼全國環保工作會議安排部署、部長突擊檢查、發布典型案例之后,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就開始了行動。青海、甘肅、湖南、湖北、河南、陜西,各地都掀起了“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浪潮,這場風暴猛烈,范圍廣,至今已經查處了不少案例,各地通報的也只是一部分,足見形勢之嚴峻。
生態環境部部長曾強調,企業和第三方監測公司相互串通、偽造篡改監測數據等問題,性質嚴重,影響惡劣,觸犯刑法,必須堅決打擊。而自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部長和副部長都親率隊伍赴實地突擊檢查和督導,可見態度之堅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典型案例的嚴厲懲罰,也給業界敲響了警鐘。
如生態環境部此前公布的第十三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就包括是3起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判罰20萬,刑期1年多;判罰18萬和1.3萬,可謂“代價慘重”,此外其他“罰款16.5萬”,“罰款10萬”的都是真實案例,讓更多人看到了違法的“成本”。
當然,在監管之余,規范也要提上日程。上海已經發布全國首部第三方環保服務地方標準——《第三方環保服務規范》(DB31/T 1179-2019),2019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安徽環保產業協會批準了《第三方環保管家服務規范》(DB34/T 4231-2022),衡水也有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服務規范》(DB1311/T 024-2022)等等,越來越多的“緊箍咒”來了。
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守衛者”,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更應該嚴于律己,明確“環保管家”的立場和站位,為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園區和企業提供規范化服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