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的“松基三井”流出原油,大慶油田應運而生。自此,亙古而遼闊的荒原被斗志昂揚的中國石油工人喚醒。大慶的鐵人精神讓曾經貧油落后的中國挖出了一桶又一桶的“黑金”,創造了世界石油開發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60多年后的今天,在大慶油田的井場間,一片片光伏板和一座座風機正拔地而起。這個曾經的“油城”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綠色變革。
低碳轉型,先立后破
據大慶油田新能源研究開發分公司(新能源事業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龐志慶介紹,截至2022年,大慶油田已建成15個新能源項目,裝機規模達到22萬千瓦,累計發電量超過1.2億千瓦時,實現了12萬噸標煤的清潔替代量。
龐志慶表示:“大慶油田的新能源發展轉型與中國石油的戰略轉型是同步的。我們正在從傳統的消耗化石能源和高耗能企業向更節能、非化石能源消耗企業轉型。因此,我們規劃了一條轉型發展的路徑,包括風電、光電、地熱、余熱等清潔替代手段,逐步向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轉變。我們的目標是在十四五末建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基地,其中風電建設將達到125萬千瓦,光伏達到90萬千瓦。”
龐志慶還指出,大慶油田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展是一步步由低級技術向高級技術累積出來的。在此基礎上,新能源的發展也需要先立后破,地熱、分布式風光氣儲和碳捕集等清潔替代手段需要先建設起來,以增量保存量,建立增量系統和保存量系統,最終實現新舊系統之間的平穩過渡。
根據大慶油田的轉型目標,新能源規劃方向主要有兩個發力點,龐志慶介紹道:首先,對內大幅提升生產耗能的綠電比例,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大慶油田每年消耗電能137億度,消耗的16億方天然氣。其次,對外與黑龍江省其他地市,包括牡丹江、佳木斯、綏化等多地進行合作,在省內建設集中式風光發電設施對外供電。
目前,大慶油田的新能源占比約為20%。通過內外兼收的形式,到2050年,大慶油田將實現新能源占比達到80%的目標。龐志慶說:“我們要在內部把能源利用效率做到極致,同時與外部合作,共同推進新能源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大慶油田還在實施“再電氣化”,將各種耗能設備由原來的消耗化石能源調整為消耗清潔電力。如果“再電氣化”達到75%以上,那么大慶油田整個耗電量會是現在的四倍以上,將達到600億度電左右。這個增量需求對大慶油田今后新能源的發展、能源結構的調整都會產生革命性影響。
攜手華為,建立大慶油田低碳無煙示范區
大慶油田的發展歷程是幾代人努力和傳承的結果,為了實現油田的可持續發展,大慶油田攜手華為建立低碳無煙示范區。
龐志慶表示:“第一代大慶人是拿心血去鋪墊,第二代是用大腦去鋪墊,到了第三代應該是要拿智慧去鋪墊。只有這樣,油田才有發展和傳承。我們每一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對下一代有承諾。”
大慶油田低碳無煙示范區項目,大慶油田與華為公司緊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構建智能微網系統,以提高綜合能源利用效率。該系統基于風、光、氣電調風和柔性化負荷端處理,將大幅提高綜合能源效率,達到目前水平的2-3倍以上。這個項目為大慶油田逐步開展智能微網系統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樣板。
龐志慶介紹道:“借著發展轉型的契機,我們也要整體提高油田的管理水平,并居于能源公司世界前列水平。所以對于大慶油田來說,能源轉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通過這個機遇可以改變企業結構,改變目前的發展態勢,同時也能對我們的企業管理水平做一個比較大的躍升。”
大慶油田和華為及合作伙伴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智能微網、智能光伏管理系統等方面。龐志慶表示:“我們很多方案都是基于華為理念進行二次打造,這種精加工、深加工使得我們的方案能更符合油田綜合能源管理轉型需求。在大慶油田和華為的聯手下,未來的油田很可能就由常規管理轉變成智能管理,由有人操作變成無人操作。”
龐志慶認為,大慶油田和華為擁有相同的遠端價值觀,因此雙方的攜手合作能夠迸發出新的東西,一起從量變走向質變。碳中和不僅讓人們的生活更好、環境更清新,還能讓社會發展更有活力。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系統性、戰略性和長足的耐性,才能保證企業基業長青。
在能源轉型時期,大慶精神的傳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大慶精神被賦予了更多新時代的特點和內涵,將在未來繼續為大慶油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原標題:鐵人精神的傳承,大慶油田如何從“黑金”走向“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