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6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22〕23號),《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延安市經濟發展著力點和民生重點需求,強化計量科技創新,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形成全市共建、共治、共享的計量發展新格局,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到2025年,計量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0項以上,建立市級最高計量標準達到130余項,強檢項目建標覆蓋率達到80%。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新增注冊計量師40名以上、新增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評員、計量標準考評員10名以上。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地方計量技術規范5項以上,誠信計量示范單位達到500家,全市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0%。
到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大幅增強,綜合實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建成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二、強化計量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一)強化計量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充分利用高校基礎理論優勢,強化與高校合作,開展測量不確定度、測量程序與有效性評價、計量作用機理和效能評價等理論研究。圍繞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加強與延安能源化工(集團)公司、延安煉油廠、石化廠等企業,科研院所,中國計量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延安大學、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合作,開展計量測試與應用技術研究。逐步實現大流量、壓力變送器在線檢測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延安大學、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二)積極參與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積極參與無人機、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5G通信等高新技術在產業計量溯源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強化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規范計量數據使用,推動計量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強化計量應用,支撐重點領域發展
(三)服務新型基礎設施。適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要求,緊扣產業發展檢不了、檢不全、檢不準難題,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加大計量標準的推廣應用力度。引進電動汽車充電樁、電子停車計時收費等先進的檢定儀器設備。增強促進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支撐能力,實施新型基礎設施計量支撐計劃,開展新型基礎設施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
(四)服務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圍繞延長石油集團采油采氣、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光伏玻璃生產、卷煙制造、煤炭開發等傳統產業和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建立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和高穩定性計量標準,為我市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技術服務。(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
(五)服務高端能化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洛河經濟帶的能源化工產業鏈為重點,著眼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堅持能源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的發展思路,加快建立能源領域計量標準,提升能源計量服務能力,助力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
(六)服務現代化農業。圍繞國家級洛川蘋果批發市場、中國農批延安農產品批發大市場等專業市場配套物聯網和信息化平臺,加大計量技術服務向農產品種植領域延伸,持續提升農業農村領域計量服務水平。加強農機、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領域計量標準建設,提升農資產品檢定能力,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強化對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存儲、物流、貿易等提供全鏈條計量服務,助力我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七)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加強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用能監管,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技術服務。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
環境監測類儀器在線、便攜、快速計量檢測,強化碳計量要求,助力延安成為中西部地區低碳發展的領軍城市。(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八)服務數字經濟發展。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5G網絡建設,拓展5G場景應用,推動工業、農業、服務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開展計量與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為資源開發、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提供計量支撐,提升數字產業的計量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局)
(九)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推進醫療健康和民生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圍繞醫療器械、疫病防控、康復理療設備等領域,開展相關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提升檢定和校準技術能力。圍繞地質災害、地震、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防御中的計量保障需求,建立快速響應、精準可靠的計量應急救援保障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計量能力。加強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地質勘查、輻射防護等安全領域相關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和計量溯源能力建設。加強公共安全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測速裝置、交通安全監管設備、刑事技術產品等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機構能力提升,保障公共秩序及社會安全。(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體育局、市公安局、市行政審批局)
(十)服務交通運輸行業。加強對交通運輸方面計量器具的計量服務能力建設,提升計量對交通運輸行業的技術保障能力。重點強化治超治限等方面先進專用測量儀器的計量檢定校準服務,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完善交通運輸行業專用儀器設備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
四、強化計量能力,提高服務質量
(十一)加強計量標準建設。結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強制檢定工作需要,科學合理規劃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重點圍繞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環境監測、貿易結算、行政執法、司法鑒定、食品安全等領域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填補我市量值傳遞空白,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督促各級依法設置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建立、改造、升級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采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
(十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各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要著眼長遠規劃,立足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公共性的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落實好強制檢定職責,強化民生計量、法制計量保障。鼓勵、支持各專業計量技術機構、第三方計量技術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計量資源優勢,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構建優勢互補、優質高效、功能完備、開放共享的計量技術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
(十三)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依托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加大注冊計量師制度宣傳力度,組織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企事業單位從事計量技術工作人員積極參加注冊計量師考試。邀請高層次多類別計量專家進行計量業務技能培訓,強化培訓,擴展計量技術人才業務知識面。加強計量領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和計量專業職稱評聘工作。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計量比對和計量技能競賽,組織開展市級計量技能競賽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圍,培養建設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計量專業技術隊伍。建立市級計量技術專家庫,支持科技人員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合作。〔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市市場監管局〕
(十四)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強化企業計量技術基礎建設,鼓勵企業建立符合要求的計量實驗室和計量控制中心,在生產加工、工藝控制、產品檢驗等關鍵過程合理配置計量器具,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計量檢測數據的有效應用,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建立企業計量技術能力自我聲明制度,推廣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范。利用計量優勢資源,深入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等活動,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落實新購置計量器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
(十五)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質量基礎支撐服務。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突破計量服務市場的區域壁壘,推動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
(十六)服務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科學調配現有計量檢定專業技術資源,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探索“一站式”服務工作模式,以“五個一”服務模式為建設重點,即制定一個統籌規劃,建設一個共享平臺,實現一個受理窗口,提供一攬子服務,推動一個結果通行,為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提供計量基礎設施相關服務,使企業減少技術和管理成本,助推企業提質增效。(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
五、加強監管能力,提升監管效能
(十七)提升法制計量水平。認真做好國家計量法律法規修訂后的工作銜接和宣傳工作。嚴格執行國家強制管理計量器具目錄。積極參與地方計量技術規范修訂、實施和效果評估。〔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市司法局〕
(十八)推進計量監管制度改革。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落實計量器具分類監管,建立健全包含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內的監管措施,提升計量監管效能。積極參加和主導省級計量比對,大力宣傳使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規范量和單位的使用。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
(十九)加強民生計量監管。優化民生計量服務,落實計量惠民工程。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生態環境監測等相關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圍繞食品安全、公平貿易、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對集貿市場、加油加氣充電站、餐飲業、娛樂業、商店、眼鏡店等民生領域組織開展常態化專項監督檢查。加強落實涉水領域監管責任,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建立糧食購銷領域計量監管長效機制,開展常態化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管。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鄉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大對涉農類計量器具和農資類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管和保障力度,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推動民生計量工作公開,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快速查處民生計量投訴舉報,建立輿論、行業、群眾多管齊下的民生計量社會監督機制。〔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衛健委〕
(二十)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持續推進和完善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在集貿市場(商超)、加油(氣)充電站、餐飲娛樂場所、醫院、眼鏡制配場所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加強計量數據歸集共享,完善信息公開機制,促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強化對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測試結果的可信度。〔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組織保障。堅持市政府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全市計量工作。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事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到本區域總體規劃,及時研究制定轄區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規劃,協調解決計量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
(二十二)政策保障。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計量服務快速增長的需要,將公益性計量所需工作經費納入本級預算。支持計量科技創新,對批準和籌建重點實驗室、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強化計量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有計劃招錄計量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
(二十三)機制保障。建立全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統籌協調和工作推進,構建上下聯動、橫向協同、跨系統跨部門貫通的計量工作機制,形成計量工作合力。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動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
(二十四)抓好落實。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將計量工作納入質量工作和政府目標績效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細落實。市市場監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實施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和監測,堅持定量與定性、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形式開展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政府。〔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
原標題:延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