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在线观看,色偷偷伊人,免费一级毛片不卡不收费,日韩午夜在线视频不卡片

正在閱讀: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資訊中心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2023-03-21 16:10:51來源: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關鍵詞:地熱能清潔能源閱讀量:24018

導讀:近年來,山西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初具規模,積累了一定的開發利用經驗,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推進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支撐山西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的重要任務。
  各市發展改革委,省直有關單位: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做好貫徹落實。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2月15日
 
  (此文主動公開)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持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的特點。近年來,山西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初具規模,積累了一定的開發利用經驗,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推進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緩解當前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做好能耗雙控與保障居民供暖(制冷)需求矛盾的重要舉措,是支撐山西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的重要任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家能源局關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規劃》等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全省地熱資源賦存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在總結全省地熱能資源稟賦特征、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資源特征、用能需求,提出“十四五”時期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產業布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指導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實施方案實施周期為2023-2025年,展望到2035年。實施方案范圍為山西省行政轄區內淺層及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一、地熱能資源稟賦特征
 
  山西位處華北板塊中部,以呂梁山-太行山中生代板內造山帶為主體,地質構造及地下水分布等因素使其成為我國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按地熱地質條件及其賦存形式,地熱資源整體呈現資源豐富、分布廣、開發程度低、利用潛力大的特征。
 
  (一)淺層地熱能
 
  淺層地熱能是地表至地下200米深度范圍內,儲存于水體、土體、巖石中,溫度低于25℃,可采用地源熱泵等技術提取的地熱能。山西省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估算年均可開采資源總量約1.28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18.28%。預期可制冷面積12.27億平方米、供暖面積6.67億平方米。其中,太原、忻州、晉中、大同、運城、朔州、長治和臨汾8個市適合地源熱泵的適宜區、較適宜區面積約為4464平方公里,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積約6.7億平方米。
 
表1-1  淺層地熱能潛力評價表
 

     (二)中深層地熱能
 
  中深層地熱能埋深大于200米,按照熱儲溫度,可以劃分為中低溫(低于150℃)地熱能和高溫(高于150℃)地熱能。山西省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分布廣泛,涉及8市24個縣區,經前期勘查,全省已圈定地熱田57處,總面積約5.59萬平方公里。回灌條件下可開采資源總熱量相當于每年1.3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7.25%。
 
  全省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可分為沉積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兩種類型。省內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多為低溫地熱資源,目前尚不具備規模開發價值。本實施方案將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重點放在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
 
  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汾渭地塹系中的五大斷陷盆地,由北向南依次為大同、忻定、太原-晉中、臨汾和運城盆地。大同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大同市和朔州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大同市天鎮縣、陽高縣和朔州市懷仁市、應縣。忻定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等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市和定襄縣。太原-晉中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太原市和晉中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太原市小店區和晉中市榆次區。臨汾-運城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臨汾市和運城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臨汾市洪洞縣、堯都區、襄汾縣、曲沃縣等地區,運城市鹽湖區、新絳縣、稷山縣、臨猗縣等地區。
 
  總體看,大同、忻州、太原、臨汾和運城市地熱資源豐富、人口集中,資源供給與需求高度吻合,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回灌條件下地熱流體年可采熱量1.651×109吉焦,折合5635.92萬噸標準煤,預期地熱可供暖面積39.3億平方米。據統計,當前全省地熱資源年開發利用熱量為3.03×106吉焦,占地熱流體年可采熱量的比重僅為0.184%,未來地熱資源可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表1-2 各主要熱儲類型地熱資源儲量(回灌條件下)
 
  
       同時,山西是我國中東部地區少數具有高溫地熱資源的省份之一。2020年,實施完成的“陽高縣-天鎮縣一帶干熱巖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探獲高溫高壓地熱流體最大涌水量231m3/h,井口溫度最高160.2℃、壓力1.12兆帕。2021年,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財政廳設立“大同盆地重點地區深部高溫地熱資源(干熱巖)詳查”專項,再次探獲高溫地熱流體,DR1井施工深度為1759米,井口溫度140℃,出水量為90m³/h,具備賦存深部高溫地熱資源的巨大潛力。
 
  二、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截至目前,全省地熱井共457眼,已開發利用276眼,每年實際開采地熱水量1823萬立方米。從各市分布看,運城127眼,分布最多;晉城和長治最少,分別僅有1眼。從主要用途看,用于溫泉洗浴的最多,占比34.43%;其次為地熱供暖和農田灌溉,占比27.17%、25%;用于工業生產的最少,占比僅為1.81%。
 
圖1-1  地熱井分布情況(單位:眼)
 
  
       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約1350萬平方米,其中,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約45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運城、太原等地區;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面積約90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太原、臨汾、晉中、忻州等地區。地熱發電方面,大同建成山西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研示范基地和試驗電站。地熱特色綜合利用方面,忻州、朔州等地區初步形成溫泉康養旅游、工業利用等多元產業發展方式。
 
圖1-2 地熱能資源主要用途
 

 
  三、地熱產業發展現狀
 
  產業政策環境逐漸向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有序推進地熱能發展。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開發布局。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明確可再生能源供熱制冷可享受居民電價,優先在熱電聯產覆蓋不到的區域或具備條件的公共綠色建筑中推廣地熱能供熱技術應用,有序推進新建建筑地熱能分布式供熱,逐步提升地熱能在建筑供熱中的應用比例,加快推動地熱能供熱系統與城市熱網融合。這些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山西省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發利用示范項目多點開花。全省已成功實施一批地熱開發利用示范項目。運城市空港南區東方華城小區采用淺層地熱能(地源熱泵系統)進行供暖(制冷),總面積30萬平方米,通過分戶機組智能控制實現節能降耗,全年運營成本11元/平方米。太原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三研究所采用“取熱不耗水、同層回灌”技術開發中深層地熱能,實現供暖面積65萬平方米,并通過智能監控設備實現換熱站無人值守、全自動化調控。轉型綜改示范區能源島采用中深層水熱、中深層埋管取熱和超長重力熱管等多種取熱技術,通過智慧供熱平臺,實現“地熱+”綜合能源供熱示范,供熱(制冷)面積106萬平方米。天鎮縣采用“小功率、多機組”方式建設高溫地熱能科研試驗示范電站,裝機容量580千瓦,已于2021年成功試發電。
 
  科研創新工作逐步展開。依托省內優勢科研院校、地熱骨干企業,初步形成了淺層與中深層地熱取熱、地熱能梯級利用、地熱尾水回灌、地源熱泵分戶智慧供能、太陽能跨季節淺層土壤蓄熱、高效螺旋套管換熱等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技術體系。2019年,山西省地質勘查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共建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為推動和支撐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開發利用市場主體不斷增多。資源勘查開發形成以山西省地質勘查局等地質勘查單位及下屬企業為主,包括勘查評價、地熱井施工、質量把控等統一的技術管理團隊。開發利用主體以省屬能源企業、地質勘察企業和傳統油氣、供熱等企業為主,其中,部分省屬能源企業積極推進由傳統煤炭產業向地熱等新能源產業轉型跨越發展,正加快推進地熱能開發布局;一些傳統油氣、供熱等企業具有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技術管理優勢,進入地熱行業較早,在前瞻技術應用、開發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地熱資源開發模式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地熱能產業在市場需求推動下得到較快發展,以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起步較早的綜改示范區、忻州市、運城市等為主,逐步形成“綜改模式”“運城模式”“忻州模式”等本土開發模式,為全省地熱能開發利用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綜改模式: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引入技術先進、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按照“整體規劃、統一開發、集中運營”的原則,開展“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的清潔取暖工作。2015年以來,通過燃煤鍋爐替代和新建建筑配套方式,已實現地熱能清潔取暖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年節約標準煤約13.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6.8萬噸。
 
  運城模式:依托豐富的淺層地熱資源和冷熱需求均衡特點,通過企業與政府、開發商采用PPP等方式,或業主單位自主出資建設等方式,實施冬季清潔取暖“地源熱泵”改造示范工程,形成地源熱泵系統研發、設計、生產、應用和運維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截至目前,已實現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忻州模式:推動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與全域文旅康養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奇村、頓村、合索、鳳凰山、大營“五大溫泉”康養旅游產業集群,打造了華北地區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目前已吸納投資主體50余家,年產值約10億元。
 
  第二節  發展形勢
 
  一、發展機遇
 
  雙碳目標驅動地熱能發展呈現新速度。地熱能具有資源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節能減排效果好等諸多優點,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具有獨特優勢。山西抓住實現碳達峰的窗口期,在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保障作用基礎上,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著力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清潔能源優化組合,采用地熱能取代傳統化石能源進行建筑供暖(制冷),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將為化石能源富集省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貢獻山西經驗。
 
  國家宏觀政策為地熱能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能發新能規〔2021〕43號),指出要深化地熱資源勘查工作,穩妥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鼓勵地方建設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等,為今后地熱發展指明了方向。地熱資源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為山西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地熱開發布局,規范地熱開采秩序,突破地熱發展瓶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寄予地熱能發展新期望。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亟需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山西地熱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大、應用場景多,推動地熱能規模化、產業化開發利用,積極拓展地熱能開發利用應用場景和市場模式,提高地熱能在清潔取暖中的占比,對山西省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將加快促進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
 
  二、面臨挑戰
 
  資源勘查程度不足以支撐地熱能產業規模發展。地熱資源勘查起步較晚,缺少對全省地熱資源詳細評估。省地質調查院于2015年完成的《山西省地熱資源現狀調查評價與區劃》和《山西省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開發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報告》地質調查工作比例尺均為1:5萬,僅達到《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GB/T 11615-2010)中規定的調查階段要求,初步掌握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分布,但對資源富集規律和富集區帶還不明晰,距開采階段的控制程度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不足以保障地熱能產業健康發展。北京、天津、河北和內蒙古等省(市、區)先后出臺《北京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規定》《河北省地熱資源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地熱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地熱資源屬性、勘探開采程序、開發利用原則等內容。2022年8月,山西省出臺《關于全面推動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主要任務、政策支持、重點環節、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動山西省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但地熱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還未出臺,水資源與地熱資源、取水與取熱的邊界和標準還不夠明確,地熱礦業權出讓登記出現斷層,開發利用管理待進一步規范,地熱資源開發動態監測機制相對滯后。
 
  激勵政策不完善不足以促進地熱能產業快速發展。地熱能開發利用具有公益性特征,企業一次性投資較大,資金回收周期較長。北京、河南、陜西、山東、天津、河北等省市在鼓勵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均出臺財政、價格、金融、稅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營造有利于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政策環境。山西省尚未針對地熱能開發利用出臺相應鼓勵支持、優惠激勵等政策,造成地熱開發利用企業的積極性不足。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產業布局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根本遵循,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安排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有序開發、清潔高效的原則,以調整能源結構、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優質資源區域為重點,以核心技術突破為支撐,以關鍵示范項目為引領,規范和簡化管理流程,完善配套政策舉措,健全信息統計和監測體系,拓展應用場景和市場模式,提升地熱能利用規模和效益,營造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統籌地熱資源規劃布局,把地熱能開發利用與轉型升級、文旅康養、鄉村振興、民生事業等有效結合,促進地熱能多元化開發利用,助力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地熱能開發利用,實現地熱能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不同區域資源潛力、用能需求和環境容量,確定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和規模,豐富應用場景,加強地熱能與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補綜合利用,構建“地熱+”多能互補低碳能源供應新格局。
 
  堅持有序開發、節水環保。堅持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用好完全等量同質同層回灌、無干擾井下換熱等技術,最大程度減少對地下土壤、巖層和水體的干擾,確保地熱能清潔開發和永續利用。建立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政策體系,規范管理流程和市場秩序,營造良好政策服務環境。
 
  堅持清潔高效、示范引領。聚焦碳達峰目標,推動實現具備資源條件的地區增量供暖(制冷)需求主要依靠地熱能。加快研發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大力推進公共建筑地熱能應用試點。出臺有利于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財政、金融等政策,推動地熱能產業高質量開發利用。
 
  第三節  發展目標
 
  一、“十四五”發展目標
 
  地熱能開發利用規模持續擴大。到“十四五”末,全省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較“十三五”末增加50%以上,達到2000萬平方米左右。其中,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650萬平方米;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1350萬平方米;力爭建成地熱發電裝機2萬千瓦;初步建成陽高-天鎮高溫地熱能分級利用(發電、城鄉供暖、生態農業、醫療康養等)綜合示范基地;地熱能在新建公共建筑用能比例大幅提升。
 
  地熱能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出臺一系列有利于地熱能開發利用以及示范工程建設的財政、金融等政策,加快形成適合山西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支持性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完善規范的開發利用管理流程;健全地熱開發利用監管體系,建立信息化、科學化、智能化地熱能開發利用信息監測系統。
 
  地熱能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加強優強企業引進與培育壯大本土企業相結合,構建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地熱全產業鏈逐步完善,實現地熱勘探和開發等上游產業、地熱裝備制造和多元利用等中游產業、地熱監測和運維服務等下游產業全面發展。
 
  地熱能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加快砂巖熱儲經濟回灌、高效井下換熱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應用;建設支撐地熱能產業發展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產業示范基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一批地熱高水平科技人才及科研團隊;形成適用于山西地熱資源特點的地熱能勘探開發利用標準規范。
 
表2-1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目標
 
 
  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構建起成熟的地熱能產業自主發展體系,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及地熱發電裝機容量比2025年翻一番以上;建成若干地熱能綜合利用基地、地熱小鎮,進入地熱能產業強省行列。高溫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形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地熱領域科研團隊和創新成果,成為全國重要的地熱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培育形成一批滿足地熱能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地熱領軍企業。
 
  第四節  產業布局
 
  “十四五”時期,重點聚焦“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布局,推動地熱能產業發展形成“一核引領、兩極延伸、多點支撐”的產業布局,實現地熱能開發利用高質量發展。
 
  一核引領。充分發揮太原地熱資源優勢,抓住綜改示范區、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等建設契機,以地熱能供暖(制冷)為核心,以研發創新和技術應用為引領,以瀟河產業園區、唐槐產業園區、武宿保稅區、大盂產業新城等重點地區為依托,創新地熱政策體系,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臺,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生態,培育綜改示范區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勘探開發-裝備制造-監測運維一體化產業鏈,將太原市建設成為規模應用、多能互補、智慧供熱能源低碳轉型引領區,打造國內一流的地熱能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制造基地,樹立地熱清潔取暖標桿示范,為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提供太原方案。
 
  兩極延伸。以晉北和晉南為兩極,聚焦地熱能高效、科學和綜合應用,規范地熱能市場秩序,探索山西特色地熱能開發利用整體解決方案。晉北以大同、朔州和忻州3市資源富集地區為重點,突出科研示范試驗定位,構建中高溫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利用-裝備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國家級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大同依托天鎮縣、陽高縣、云州區、渾源縣等重點區域,推動深部高溫地熱資源詳查,加強地熱水質與發電工藝的適應性研究,為大規模開發利用高溫地熱資源探索路徑;以地熱資源梯級開發利用為方向,努力打造集地熱發電、供暖、養殖、療養、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基地。朔州依托懷仁、應縣等重點區域,推動城中村、城邊村地熱能供暖替代,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地熱能應用,將地熱資源特性與產業格局高度融合,為產業園區清潔替代提供代表性解決方案。忻州依托忻府區奇村、頓村、合索、定襄鳳凰山、原平大營等溫泉資源,打造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中連片綜合利用示范區、特色溫泉小鎮和地熱供暖等試點示范,形成集溫泉康養、溫泉旅游、地熱供暖、地熱發電、地熱農業等綜合利用發展格局,打造全國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康養目的地。晉南以臨汾和運城兩市為重點,推進中深層地熱能清潔取暖規模應用,全面提升淺層地熱能在綠色建筑中應用比例,打造地熱特色示范小鎮,在優化產業鏈發展布局與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整合創新資源和要素,培育新的市場開發主體及產業鏈增長極。臨汾以市區、曲沃縣、洪洞縣、襄汾縣等重點區域為依托,推進“地熱+工業余熱”多能互補、“地熱+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地熱資源功能全面化、利用多樣化、效益最大化,形成地熱能產業共用共享、同利同惠的新格局。運城以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空港經濟開發區、河津市黃河灘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聞喜縣產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為依托,建設淺層地熱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區。同時,加大古近系砂巖經濟熱儲回灌技術研發投入,推動中深層地熱能規模化利用;培育壯大地熱勘查、開發利用、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地熱能產業領軍企業。
 
  多點支撐。在“一核兩極”以外的其他市(地區),結合地熱資源條件,以“供暖、制冷、發電、溫泉康養、農業種養殖、工業利用”六大地熱能產業集群為核心,以示范項目為載體,以打造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突破,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為全省地熱能產業特色多元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加強資源勘查,摸清資源家底
 
  一、組織開展地熱資源調查評價
 
  在前期勘探、生產、科研及地熱地質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聚焦優質地熱資源區,按照“新區勘探與滾動勘探相結合”的原則,以“大同盆地重點地區深部高溫地熱資源詳查專項”為示范,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地熱資源調查評價。
 
  積極開展中深層、高溫地熱能調查評價。在大同盆地(天鎮-陽高)、太原-晉中盆地(中心區域)、忻定盆地(忻府-原平-定襄)、臨汾盆地(重點區域)、運城盆地(峨眉臺地),繼續開展中深層、高溫地熱能調查評價,滾動提交可供產業化利用的地熱田。
 
  持續完善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對忻州、朔州、大同、晉中、太原、臨汾、運城和長治等8市中心集鎮、重點村莊及其周邊淺層地熱能地熱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開展調查評價,劃定適宜利用區,查明淺層地熱能資源數量、質量及分布規律。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開展地熱資源勘查。在適宜地區規范有序投放地熱探礦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地熱地質勘查領域,逐步建立和壯大探礦權市場,不斷提高地熱礦產資源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保障能力。
 

       二、加快編制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專項規劃
 
  根據地熱資源賦存、地質構造條件,結合地下水資源管控、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綜合分析既有地熱資源開發項目狀況,將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總體布局納入《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堅持“以灌定采、以熱定采、灌采均衡、水熱均衡”的原則,按照統籌規劃、節水優先、高效利用的思路,編制《山西省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專項規劃》,劃定地熱資源重點勘查區,并結合地下水超采情況、地熱資源可采資源量等條件,劃定地熱資源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科學安排地熱資源勘查布局與時序。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先行開展本地區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第二節  加強示范引領,實現規模開發
 
  一、大力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
 
  大力開展中深層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根據資源情況和市場需求,在資源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在大同、忻州、太原、臨汾和運城五大盆地采用梯級利用方式大力開展中深層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重點選擇在綜改示范區、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大同、臨汾、忻州等地區的大型公共建筑、集中連片居民小區開展地熱能供暖,并在砂巖熱儲回灌成功的基礎上,穩妥開展運城地區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鼓勵采取地熱區塊整體開發方式,推動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集中規劃、統一開發。因地制宜選擇“取熱不耗水、完全同層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換熱”技術,創建一批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環境友好、效果顯著的地熱能應用試點項目。
 
  穩步提高集中供暖地熱能占比。在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以及城市規劃控制區新建居民小區、景區,具備條件的優先利用地熱能集中供暖。城市建成區實施更新改造,支持利用中深層地熱能替代天然氣、煤炭供暖,逐步提高集中供暖中地熱能占比。對具備地熱能規模利用條件的城鎮,限期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30萬千瓦以下熱電聯產機組,推動城鎮集中供暖減煤降碳。在人口規模較大、具備集中供暖條件的鄉村地區,建設以地熱能為主的鄉村能源站,實現地熱資源集約開發和高效運營管理。
 
  積極推動“地熱能+”多能互補利用。加強地熱能與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互補綜合利用,鼓勵具備條件的新建公共建筑采用“地熱能+”多能互補的形式解決供暖(制冷)需求。
 

       二、全面推進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
 
  全面推進淺層地熱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在運城、臨汾、忻州、大同、太原、朔州、晉中、長治等淺層地熱資源豐富、應用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按照“一個連片地區、一個產業園區、一個特色村鎮、一個重大單體項目”發展思路,全面推進淺層地熱能集群化利用示范。
 
  穩步提高淺層地熱能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重點支持淺層地熱能在新建、改建、擴建的醫院、學校、機關辦公建筑、公益性投資項目和大型公共建筑供暖(制冷)需求中的應用,力爭符合條件的建筑全面覆蓋。在確保100%回灌的前提下穩妥推廣地下水源熱泵,在滿足土壤冷熱平衡及不影響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推廣淺層土壤源熱泵技術。鼓勵公共機構因地制宜采用地源熱泵替代燃煤、燃油、燃氣鍋爐,提高淺層地熱能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
 
  鼓勵推進淺層地熱能多場景應用。鼓勵太原、運城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再生水源熱泵供暖(制冷)。在運城、臨汾、朔州等農村地區試點推廣分布式地熱供暖。在太原、大同、朔州、臨汾等煤層氣(油氣)、煤炭等主要礦產區試點建設煤田地熱利用示范項目,利用礦井水、礦井風源熱泵系統,通過“地熱能+”其它可再生能源,降低礦區碳排放,促進能源產品多元化。鼓勵其它礦山采用煤熱協同開采技術、熱泵技術(與巖土體、礦坑水、排污水等進行熱交換),逐步擺脫供暖制冷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三、有序推動高溫地熱能發電示范
 
  突出科研示范試驗定位,依托大同盆地重點地區深部高溫地熱資源詳查專項成果,運用“小功率、多機組”等有效方式,加強地熱水質與發電工藝的適應性研究,攻關地熱能發電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為大規模開發利用高溫地熱資源探索路徑。力爭到2025年,建成大同天鎮2萬千瓦高溫地熱能發電工程,同時,打造地熱發電尾水供暖示范工程,探索地熱能發電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一體化發展。
 
  四、科學布局地熱能多元化利用特色產業
 
  大力發展地熱康養旅游。依托忻府區奇村、頓村、定襄鳳凰山、原平大營等地區豐富優質的溫泉資源,打造“地熱+康養旅游”特色小鎮,培育一批集健康療養、溫泉醫療、溫泉養生度假和運動休閑于一體的溫泉醫療產業,推動地熱康養旅游產業提質增效。
 
  積極發展地熱特色農業。將地熱資源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發展綠色環保的特色農業,建成溫室、灌溉、養殖、孵化等各個環節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在大同、忻州、臨汾等地,開展反季節種植養殖梯級利用項目建設,發展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推動形成新能源富民產業。
 
  探索發展地熱工業利用。充分發揮地熱能在果蔬、木材、紙張等物料干燥和處理加工方面的工業利用價值,在忻州、晉中、朔州等蔬菜、陶瓷、農牧業基地布局脫水蔬菜加工、余熱工業烘干、微藻養殖、大棚種植等產業,探索地熱工業利用等多元化發展手段和路徑,打造地熱工業利用產業特色示范園區。
 

       五、加快建設晉北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以晉北大同、朔州、忻州地熱能資源條件優越地區為重點,發揮資源優勢和融入京津冀的區位優勢,結合晉北高質量城鎮圈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發展戰略,選取溫度高、具備綜合開發利用條件的地熱田,加快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建成集地熱能發電、制冷、干燥、溫室種養、浴療、溫泉休閑、養老等多種利用方式組合的梯級利用模式和產業聚集區,積極探索“溫泉療養”和“旅游經濟”等多元化地熱資源綜合梯級利用模式,以點帶面快速推動地熱能多產業、集群化、高質量開發利用,爭創國家級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提供示范。
 

       第三節  加強主體培育,健全產業鏈條
 
  一、大力培育地熱領軍企業
 
  打造重點領域龍頭企業。聚焦先進地熱裝備制造、高溫地熱資源發電、地熱多能互補等重點領域,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領軍企業,持續提升地熱行業發展技術優勢和效益優勢。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加快縱向延伸、橫向聯合、跨越發展,打造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地熱龍頭企業。
 
  提升企業科研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省、市三級重大專項課題和各類省級專項資金,在研發平臺建設、重大技術攻關應用、高端人才引進培育、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管理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和服務。鼓勵地熱龍頭企業提高經營水平,融入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在全國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的能力。
 
  二、促進地熱產業市場主體倍增
 
  加快擴大地熱企業規模。鼓勵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促進企業達產達效,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實施地熱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完善激勵措施,促進地熱領域中小企業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
 
  促進地熱產業市場主體倍增。支持打造地熱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引導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在資本、品牌和產供銷體系方面優勢,開放共享資源和能力,推動形成“龍頭企業+孵化”共生共贏生態。落實減稅降費舉措,促進地熱產業市場主體倍增。
 
  三、實施全產業鏈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地熱產業鏈“鏈主”。發揮優質企業重要作用,整合創新資源和要素,培養具有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鼓勵省內外傳統能源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城市供暖企業與地熱能利用骨干企業合作,構建地熱能勘查、設計、生產、施工、運行、監測全產業鏈,增強地熱產業本地化、全周期保障能力。
 
  開展建鏈強鏈補鏈行動。加大地熱企業裝備升級和技術改造力度,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內一流企業。在提升現有產業鏈中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在建鏈補鏈強鏈中增強地熱能產業發展動能。
 
  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推動地熱能產業集群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地熱能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持續推進地熱能產業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改造,支持遠程控制、智慧調峰、網上服務,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地熱能利用的便利度、滿意度。
 
  第四節  加強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一、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
 
  構建地熱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聯合,引進國內一流科研創新團隊,突破制約地熱能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熱技術創新體系,支撐地熱能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加大地熱關鍵技術攻關。針對運城砂巖熱儲經濟回灌等難題,在成井工藝、堵塞機理、裝備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推動運城砂巖熱儲開發先行示范。以晉北中深層地熱能科研示范應用為重點,在高溫鉆井、防腐阻垢、發電關鍵技術及關鍵裝備國產化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開展高效鉆井技術研究,提高地熱鉆井效率,降低地熱鉆井成本。開展中深層地熱供暖技術創新。
 

       二、加快地熱標準制定推廣
 
  對照分析已有國家及行業標準的適用性,按照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管理需求與發展定位,研究制定地熱能開發利用標準體系,提升地熱能產業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分步制定地熱能調查評價、分級利用、高效取熱、尾水回灌、地質環境監測等技術規范和不同場景應用標準,發布《山西省地熱能分級分類利用指南》。加強標準宣貫,指導更多市場主體了解、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改進專用裝備,共同推動地熱能產業發展。
 
  三、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圍繞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等研究方向,加快布局建設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建立地熱能研究與推廣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提升地熱開發利用工程轉化與技術轉移能力。建立創新型地熱能產業示范基地,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示范效應的資源高效開發與循環利用集成技術模式。
 

       四、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加快建立地熱人才培養體系,為地熱能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通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業務培訓、學術交流等方式,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提高專業素質。圍繞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地熱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產業示范基地,培養和引進帶動全省地熱發展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地熱科研團隊。
 
第四章  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第一節  投資規模估算
 
  為實現地熱能產業發展目標,預計新增投資35億元。其中地熱資源勘查投資約15億元,地熱供暖制冷、發電建設投資約15億元,地熱能多元化利用特色產業投資約5億元。
 
  一、地熱資源勘查投資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21年7月頒布的《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準(2021)》測算,預計地熱資源勘查投資約15億元。其中:忻州、朔州、大同、晉中、太原、臨汾、運城和長治等8市中心集鎮、重點村莊及其周邊規劃區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投資約2億元。太原、臨汾、大同、運城和朔州市中深層地熱資源勘探,滾動提交可供產業化利用的重點地熱田,勘探投資約8億元。以大同盆地(天鎮-陽高)、忻定盆地(忻府-原平-定襄)為主的高溫地熱發電選區選帶等相關科研投入,投資約5億元。
 
  二、地熱供暖制冷、發電建設投資
 
  地熱發電投資按照2萬元/千瓦,中深層地熱能供暖按每平方米投資150元,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按每平方米200元計算,預計總投入約15億元,其中:地熱發電項目建設投資約4億元,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項目建設投資約6.75億元,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建設投資約4億元。
 
  三、地熱能多元化利用特色產業投資
 
  大力推進地熱能多元化開發利用,涉及地熱康養旅游、地熱特色農業及地熱工業利用等,預計投資約5億元。其中:地熱康養旅游產業投資約3億元,地熱特色農業產業投資約1億元,發展地熱工業利用產業投資約1億元。
 
  第二節  環境效益分析
 
  地熱資源具有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特點,地熱能在利用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可顯著減少各類化石能源消耗,同時降低化石燃料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破壞。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對于落實“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重大民生工程具有重要意義,符合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發展要求。
 
  2025年,全省地熱能供暖制冷和發電年利用量折合52.4萬噸標準煤,其中供暖制冷面積2000萬平方米,折合52萬噸標準煤;地熱發電2萬千瓦,折合4400噸標準煤。屆時,地熱能年利用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61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313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2噸,環境效益顯著。
 
  第三節  社會效益分析
 
  目前,全省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仍處于初步階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023-2025年,將加大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地熱能產業發展,逐步實現地熱能供暖(制冷)規模化、商業化、產業化應用,助力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預計地熱能產業帶動相關領域投資54億元,提供年就業機會約3000個。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揚塵污染防治措施
 
  項目建設期間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地熱井鉆井施工、換熱站施工等過程中產生的地面揚塵。應嚴格按照《防治城市揚塵污染技術規范》(HJ/T393-2007)中的要求,采取防塵措施:施工現場應在邊界設2.5m以上的封閉式或半封閉式圍擋;遇到干燥、易起塵的土方工程作業時,應輔以灑水壓塵,盡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建筑垃圾,應及時清運;運渣運土車輛應按照批準的路線和時間進行物料、渣土、垃圾的運輸等。
 
  第二節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間,主要噪聲污染源為鉆井、施工機械以及施工運輸車輛等,受噪聲影響較大的為附近居民區,為減少施工噪聲影響,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和場地。包括:換熱站和管網施工設備選型上采用低噪聲設備,高噪聲設備施工時間安排在晝間(06:00-22:00),在施工技術上和安全規程上要求連續施工的,應采取相應的隔音措施;降低噪聲源聲壓級;在施工過程中對動力機械設備定期進行維修、養護。
 
  供熱運行期間,主要噪聲源是換熱站中的各種水泵、熱泵,設計要求水泵及熱泵聲壓值≤70dB。循環水泵選用高效低噪音泵,泵進出口加減震型波紋補償器,泵下采用減震支座,進一步降低振動和噪聲。同時換熱站墻體采取降噪措施,可大幅減小噪聲對居民的影響。措施實施后熱力站周圍根據《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 I 類標準,噪聲值晝間不大于55dB,夜間不大于 45dB。
 
  第三節  廢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主要采用“取熱不耗水、等量同層回灌”技術,地熱尾水100%同層回灌,不會引發生態敏感問題,對區域地下水資源基本無影響。未進行完全回灌的地熱項目應采取相應措施。一是加強尾水無害化處理。對地熱尾水進行有效處理,達標再利用或排放,確保尾水排放不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產生影響。二是有效降低尾水熱污染。地熱直接利用后的尾水溫度較高會使局部地區的空氣和水體溫度升高,高溫排放后會對周圍農作物、水生生物及地下管道有害生物繁殖等造成影響,要有效降低尾水溫度后排放,確保周圍生態環境穩定。三是加強動態監測評價。未回灌地熱項目,經過長期開采,開采量超過補給量時會產生水壓下降,引起黏性土和含水砂層壓密,從而導致地面沉降。開發過程中要加強管理,嚴格遵循開采指標要求,對水量、水位、水溫、水質進行定期和動態監測,確保地下水及時補給,防止地面沉降。
 
  項目建設運營期間產生的廢水主要包括鉆井作業、測試排水、運行維護作業及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等。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地熱鉆井作業采用鉆井廢液不落地設備處理;測試排水和運行維護作業產生的廢水進行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利用周圍現有凈化設施處理等。
 
  第四節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項目建設運營期間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鉆井過程中排出的鉆屑、生活垃圾等。應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利用部分應及時送至規定的地點處置;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等。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管理
 
  加強組織領導。省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水利、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能源、統計、行政審批、稅務等部門按職責加強協調配合,細化推進措施,優化審批監管,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各地市切實履行屬地職責,把推動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抓手,注重統籌協調,定期研究分析,解決重大問題,確保有序推進、抓出成效。
 
  明確責任分工。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能源局負責地熱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工作,指導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用能價格相關工作;省能源局負責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管理和運行監測,建立項目管理和運行監測工作機制,組織協調有關單位共同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省自然資源廳負責將地熱能開發利用納入自然資源、國土空間、礦產資源等相關規劃,負責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和礦業權出讓、登記,負責地熱項目用地保障,負責在土地出讓和工程規劃設計條件中告知地熱能開發利用條件,并將地熱能開發利用要求納入土地出讓合同;省水利廳負責將地熱能開發利用納入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負責取用水管理,以及地下水抽取和回灌情況的監管,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負責取水許可審批;省生態環境廳負責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指導市、縣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及水質監測監督;省住建廳負責將地熱能供暖納入綠色建筑應用發展規劃,指導地熱供暖(制冷)建筑應用;省財政廳負責地熱能開發利用資金支持和保障工作,并會同省稅務局落實相關稅費支持、減免政策;省統計局負責將企業地熱能開發利用情況納入全省能源統計體系;各審批部門負責將地熱能應用納入項目評估和審查范圍;項目單位在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方案時,要根據資源條件將地熱能應用列入節能篇章。
 
  第二節  加大政策支持
 
  加強要素保障。圍繞實施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加強要素保障,有序推進地熱礦業權分類出讓,規范實施項目備案、取水和采礦許可。對地熱能勘查開采用地、用林給予優先保障,不損毀土地的經依法批準后可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對重點地熱能利用項目,在空間規劃、用地指標上優先安排。將地熱能供暖制冷納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市政工程建設用地、用水、用電價格等方面給予支持。對“取熱不耗水”的地熱能項目,優先審批取水許可。積極爭取中央地熱資源勘查專項資金支持,保障重點工程的落地實施。
 
  加大財稅支持。落實地熱能開發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出臺有利于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財稅、價格、金融政策。對地熱能供暖制冷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減免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鼓勵地熱領域落實國家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政策,適時提出修訂法規建議或完善相關政策,對節約集約高效用水,綜合利用廢水污水等情形,適當調低資源稅或水資源稅實用稅額。研究建立地熱能發電價格機制。
 
  完善惠企政策。大幅降低地熱礦業權出讓基準價標準,對地熱能供暖制冷系統運行用電,繼續參照居民用電價格給予優惠。鼓勵符合條件的獨立工礦區、城市建成區以地熱能替代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供暖項目,根據國家規定開展自愿減排核證,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鼓勵各市、縣(市、區)政府根據財政支付能力、清潔能源需求,出臺地熱能利用具體獎補和優惠政策,對于新建地熱項目或地熱替代既有供暖項目,給予一定比例投資補貼;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推進過程中,借鑒各地煤改氣、煤改電投資補貼金額,對地熱替代散煤工程給予投資補貼。
 
  加大創新激勵。加大地熱產業研發投入力度,加強資源勘查與評價、砂巖熱儲經濟回灌、高效取熱換熱、地熱裝備制造等研發領域的科技創新激勵,對取得重大突破的單位和發揮領軍作用的個人,給予相應獎勵。形成具有特色的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和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條。
 
  第三節  加強監督考核
 
  健全監管體系。建設覆蓋全省的地熱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管理臺賬和數據庫,并接入國家地熱能信息管理平臺。加快建立在線計量和動態監測體系,實現立體監測、全面覆蓋、智能管理、快速響應、決策支持、便捷服務。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地下水取水工程計量設施的監督管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技術,對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動態監測,及時、準確地掌握地熱開采量的增減、資源利用水平等動態變化,對開發過程動態調整。
 
  加強考核評估。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及時掌握實施方案執行情況,做好中期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按照有利于地熱能產業發展的原則對實施方案進行動態調整。組織各市(地區)制定年度開發方案,加強統籌協調,銜接好地熱開發利用與電網、熱網的接入,保障實施方案有效落實。
 
  強化跟蹤管理。強化項目質量跟蹤管理,保證項目施工和成果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勘查開采地熱資源行為。
 
  第四節  營造市場環境
 
  培育規范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企業積極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市場,規范市場秩序,為地熱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良好的環境。
 
  創新商業模式。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完善標準體系和市場準入制度。
 
  完善產業鏈條。建立覆蓋地熱勘探和開發、地熱裝備制造和多元利用、地熱監測和運維服務、多能互補等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地熱發展新格局。
 
  第五節  加強宣傳引導
 
  借助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和2023年第七屆世界地熱大會契機,充分利用行業內相關平臺宣傳推廣地熱示范項目,通過現場參觀體驗等方式,加強行業內地熱開發利用的溝通交流,凝聚地熱能產業發展共識。
 
  通過社會媒體廣泛宣傳地熱示范項目以及科技創新成果,大力推廣地熱能應用,提升社會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原標題: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我要評論
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

    不想錯過行業資訊?

    訂閱 環保在線APP

    一鍵篩選來訂閱

    信息更豐富

    推薦產品/PRODUCT 更多
    • 粗格柵池 回轉式格柵除污機

      機械格柵除污機,屠宰污水格柵除污機,回轉式格柵除污機,反撈式格柵除污機,生活廢水格柵機
      品牌
      蘭江水
    • PP尾氣塔選型

      凈化塔,廢氣凈化塔,PPH尾氣凈化塔,PPH尾氣塔,PPH凈化塔
      品牌
      其他品牌
    • 手持式電能質量檢測儀器

      電能質量測試儀,電能質量檢測儀,手持式電能質量分析儀,電能質量分析儀器,電能質量檢測設備
      品牌
      云境天合
    • 污泥脫水間潛水攪拌機

      生化水池高速潛水攪拌器,生化水池低速潛水推進器,磁混凝加藥間混合攪拌機,污泥脫水間潛水攪拌機,池底潛流推進攪拌器
      品牌
      蘭江水
    • 菌落總數快速檢測儀

      智能型全自動菌落計數儀,全自動菌落計數器,菌落總數計數器
      品牌
      藍景
    • 全自動云像儀

      云量監測儀,全天空成像儀,全自動天空成像儀,光伏電站全天空掃描儀,光伏電站天空掃描儀
      品牌
      云境天合
    環保商城:

    氣浮機曝氣機COD測定儀TOC分析儀污水提升器帶式壓濾機格柵除污機污泥泵潛水攪拌機污泥濃縮機污泥攪拌機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高壓清洗機油煙凈化器板框壓濾機無軸螺旋輸送機氣體分析儀煙塵檢測儀油霧凈化器超聲波清洗機泳池水處理設備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hbzhan@vip.qq.com
    • 聯系電話0571-87759680
    環保行業“互聯網+”服務平臺
    環保在線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環保在線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環保在線網

    抖音號:hb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環保在線

    公眾號:環保在線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環保在線

    快手ID:2537047074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台湾省| 通山县| 格尔木市| 贺兰县| 额敏县| 自贡市| 岳阳市| 苗栗县| 六枝特区| 泸溪县| 开原市| 台安县| 盈江县| 连山| 赞皇县| 吉隆县| 阳西县| 南充市| 前郭尔| 龙胜| 甘德县| 高碑店市| 兴国县| 安顺市| 桂林市| 临清市| 文成县| 类乌齐县| 雷波县| 徐闻县| 竹北市| 武鸣县| 安康市| 盘锦市| 吉安市| 博乐市| 饶河县| 独山县| 乌拉特中旗|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