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透露,南海恩平15-1油田海域將于4月中旬投用,屆時每年預計可封存30萬噸二氧化碳(CO2),累計達150萬噸以上,相當于100萬輛轎車的排放量。據悉,這也將是中國海上第一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被世界公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我國在2020年前都還只是以小規模CCUS項目為主,缺乏具有決定性的百萬噸級以上項目,商業推廣進程滯后,但2022年8月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的投運徹底改變了這樣的局面。然后11月,中國石化與殼牌、寶武、巴斯夫敲定在華東地區啟動首個開放式千萬噸級CCUS項目的計劃,再邁一步。
而這些都集中于陸地碳封存,也是國內主流的技術方式,所以第一口海上封存井的出現無疑又將我國CCUS技術發展的科技樹再拔高了一個度,其意義可想而知。
同時,早在此前,專家就做過分析,按照我國的地質條件,碳捕集和封存較為適宜的地區是在東北和西北,但碳排放卻主要集中于東部和沿海地區,因此海上CCUS技術發展更符合發展需求。實際上也確實,火電、鋼鐵、水泥等碳排放“大戶”多分布在東部和沿海地區,如果就近實現碳捕集和封存,減排效率上會提高不少。
據悉,挪威在1996年就率先建成了海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目前已知在建的“北極光”項目更是采用了最先進的海上碳捕集和封存技術。2022年底,澳大利亞透出消息,計劃在中西部地區啟動首個海上碳捕集和封存項目,而這個項目年封存量或達到110萬噸。
當然,我國海上CCUS技術的研究也可圈可點。2022年6月,中國海油官宣與廣東省發改委、殼牌和埃克森美孚共同簽署了CCUS集群研究項目諒解備忘錄,目的是收集大亞灣各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運輸到附近海域進行封存或地質利用。初步預估,被看好的珠江口附近海域封存容量或超千億噸。
不緊不慢,我國CCUS項目發展也到了今天,但相較于“雙碳”目標下的減排任務還有更艱巨的挑戰。社評,CCUS是我國實現1.5℃溫控目標的關鍵抓手,尤其對于減排難度較大的行業,如電力,專家認為CCUS技術可用于中國60%到75%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就可知業界對該技術的發展有多高的期待。
“未來十年是規模化推廣CCUS的關鍵時期”,要最終實現累計超百億噸的捕集目標,任重而道遠。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