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延續三年的新冠疫情,竟然意外成為了環保產業“上下半場”的分水嶺。2023年雖然剛剛過去2個多月,但給人的感覺已是大事不斷、目不暇接,整個產業似乎一下子進入了“多事之秋”。
1月底2月初,多家環保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結果發現,2022年環保產業經歷了“史上最慘的一年”,大約有七成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凈利潤下滑。2月下旬,生態環境部召開一年一度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要求,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頭一回被擺上了桌面。
與此同時,環保產業的國資力量也在越來越廣地滲透,繼省級環保集團、市級環保集團后,縣區一級也開始成立自己的地方國有環保集團了。
總之,無論是需求側(環保工程建設市場放緩)、供給側(國資取代民資成為主導),還是監管側(主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環保產業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與我們過去十年、二十年熟悉的套路已經不一樣了。多重作用力之下,整個產業即將發生深刻的動蕩和洗牌,它可能是一些企業的機會,同時又會成為另一些企業的噩夢。
不過,總的來說,環保產業會朝著越來越良性、越來越健康的方向發展。“拼資本”的時代結束了,“拼技術”的時代到來了,對于那些有技術、有解決方案的“小而美”的環保企業來講,他們的春天即將到來。
環保產業“下半場”,已經到來!
1 七成環保企業凈利潤下滑,環保工程建設市場迎來“拐點”
雖然傳統的年報季還要等到4-5月份才會逐漸進入高潮,但1月底2月初的一波業績預告,也能從中看出一些苗頭。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止1月31日,有44家環保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業績預告,其中31家企業凈利潤都同比下降,占比70.5%。也就是說,剛剛過去的2022年,大約有七成環保企業凈利潤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下滑”。
其中最為典型、最具信號意義的,莫過于環保產業的“帶頭大哥”——光大環境了。2月24日,光大環境發布盈利預警,預計2022年度盈利將比2021年度下降約30%-35%。要知道,這可是光大環境近年來盈利首次出現“負增長”。2018年,光大環境的盈利還是正的31%,2019年22%,2020年17%,2021年也是17%,到了2022年則變成了負的30%-35%。5年來,光大環境的盈利增速逐年收窄,并在2022年出現“質變”,由正轉負了。
光大環境的變化,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垃圾焚燒市場“拐點”已到,或者說,傳統的環保工程建設時代“拐點”已到!因為,光大環境給出的盈利下滑兩大原因中,第一點就是“2022年度內建造服務收益大幅減少”。而根據“環保圈”計算,2022年光大環境盈利減少大約為50億港元,刨去5.90億港元的商譽減值(第二點原因),接近90%的下滑可能都是由“建設項目減少”造成的。
其實,不光是光大環境,也不只是垃圾焚燒。剛剛過去的2022年,很多傳統的環保工程建設大戶,如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等都出現了“拐點”。
辰于咨詢公司就表示,一些環保細分市場的發展已經超出預期,有望提前到達拐點,其中包括污水治理、垃圾焚燒、
環境監測等。只不過,這個“拐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疫情”這塊遮羞布給掩蓋了,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只有撥開云霧,才能看清真相。總之,在需求側,傳統的環保工程建設市場放緩、需求減少,是當下環保產業面臨的第一個變化。
2 市縣級環保集團紛紛成立,國資成為環保產業主導力量
需求側變化的同時,環保產業的供給側也在發生“溫水煮青蛙式”的改變。
這一點,其實大家也早有預期——國資正在逐步取代民資,成為環保產業的主導力量。
這個變化其實已經有幾年了,相關的論述文章也很多。而今年的新趨勢是,國資對環保產業的滲透越來越深入了。
最早是央企“入侵”,后來則是省級環保集團成立,比如2021年的廣東、四川、安徽、云南4省,以及2022年的山西、山東、湖北等。
而今年,地方環保集團則已經下探到市級、縣級還有區級了。
比如,2022年12月30日,鄭州公用事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其中整合了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鄭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等,這是市一級的地方環保集團。
到了2月,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人民政府又宣布,“東山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其中包含城市巡防公司、公交公司、佳園綠化公司、智城物業公司、智城環衛公司和欣園市政公司等,這是縣一級的地方環保集團。
同樣是在2月,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萬匯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整合重組了區水投公司、市供水總公司、市污水處理廠等8個國有公司和事業單位,打造集勘察設計、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為一體的專業水務運營管理公司,這是區一級的地方環保集團。
從省級到市級,從市級再到區縣級,地方環保集團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逐漸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標配”。很多環保類的項目,也將慢慢統一到這一個“出口”。
這樣一來,也將給環保產業的業態帶來不小影響,環保企業的客戶逐漸從“政府客戶”變成“企業客戶”,很多思路、打法也將隨之改變。
總之,在供給側,國資逐漸取代民資成為主導,產業結構發生巨變,是環保產業面臨的第二個變化。
3 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環保產業監管力度趨嚴
如果說前兩個變化是“狼來了”,已經喊了很多年,今年從量變到質變的話。那第三個變化就是突如其來的,有點讓人猝不及防。2月16日至17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安排部署2023年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由來已久,行業內其實也心知肚明,但拿到桌面上來說事,今年還是破天荒頭一回。
而且,生態環境部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動真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后沒多久,后續動作就來了。2月20日至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河南省平頂山市、許昌市開展突擊檢查,黃部長先后檢查了7家企業,結果發現6家企業都存在問題。
比較普遍的問題,是不正常運行污染治理設施、超標排放、不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生產臺賬弄虛作假,以及在線監測和手工監測數據造假等。對此,黃潤秋部長特別強調,第三方監測公司和企業相互串通、偽造篡改監測數據等問題,性質嚴重,影響惡劣,觸犯刑法,必須堅決打擊。
幾乎同時,2月21日-22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也帶隊赴陜西省開展督導檢查,檢查內容包括企業治污設施、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生產環保管理臺賬等,可以說樣樣不離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隨后,2月27日,生態環境部又趁熱打鐵,公布了第十三批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內容主要還是3起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例。事實上,這也是生態環境部歷史上第一次公布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監管領域的典型案例。
生態環境部表示,近年來,少數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弄虛作假,幫助排污企業蒙混“過關”,嚴重擾亂了第三方環保服務的市場秩序。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持續加大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監管力度,會同相關部門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分子。接二連三的會議、檢查、通報,共同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風暴”,就要來了!
總之,在監管側,主管部門開始加大監管力度,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是環保產業面臨的第三個變化。
4 從“建設時代”到“運營時代”,環保產業“下半場”來了
以上所說的這三點變化,集中在今年爆發,將給環保產業帶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需求側,傳統的污水、垃圾等環保工程建設市場日趨飽和,出現過剩,到達拐點,將倒逼環保企業從“重建設”到“重運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供給側,地方環保集團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也將改變環保產業的業態。不好的方面是助長了靠資源、耍關系、權力尋租等不良風氣,好的方面則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價格戰的激烈程度,因為國企都是帶著政治任務來的,需要真正的解決方案。
監管側,隨著生態環境部打擊力度加強,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淘汰一批實力不足、靠拼低價和弄虛作假擾亂市場的小企業,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這三點影響,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那就是環保產業已經進入“下半場”,新舊動能將發生轉化。光是有錢不好使了,因為需要大量資金的工程建設時代結束了;光是低價也不夠了,因為對于國資來講,價格已經不是唯一的考量了;弄虛作假則更是玩不轉了,因為生態環境部要來打擊了。未來,環保行業真正吃香的,將是那些有“金剛鉆”,有技術實力,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保證項目平穩、達標運行的人。
而那些死守老的套路,還像過去那樣事前“拼低價”、事后“裝樣子”的企業,則將越來越寸步難行。總之,環保產業將發生一場“地震”、一次洗牌。它會成為一些企業上位的機會,同時也是另外一些企業噩夢的開始。
但不管怎么說,這場“地震”還是良性的、向好的,有助于環保產業擺脫過去低毛利、同質化的競爭,走上高質量、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還記得2017年時,采訪時任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趙會長就說過,現階段PPP項目更符合央企的優勢,規模比較大,需要資本比較多。只有當這些PPP項目普遍進入運營期的時候,才是環保企業的用武之時,到時候“誰有解毒良藥,誰就會占盡先機”。
如今,趙會長所說的“用武之時”真的到來了,環保產業也將正式進入“下半場”,迎來真正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原標題:2023年過去1/6,環保產業悄悄發生了三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