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提到,在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的行動中,我國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排查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排查24.5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16.6萬余個,31%完成整治;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
全國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北京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型的傳感技術被引入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領域。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智慧監測技術,已經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與監管的實際應用中得到了驗證。芯視界科技基于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研發的量子點光譜水質監測設備在北京的排口監測預警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科技在排污口監管中發揮作用
以入河入海排污口為抓手進行水污染治理,打通了水、岸兩邊,有利于摸清污染源頭,實現水環境保護和污染源治理的統一監管,為系統治理水環境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據。然而,隱藏在河湖里的排污口難以通過人工現場摸排等臨時性、傳統排查手段徹底查清。此外,傳統在線監測設備在排口溯源領域受限于技術特點及安裝工況要求,無法展開排口管網的有效溯源。因此,現有的檢測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監管需求。如何實現排污口精準快速溯源、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是一種利用新型納米材料特性的光譜傳感技術,它可以通過對物質的特征光譜進行精準的檢測和分析,實現對物質的鑒別。在水
環境監測中,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可以用來檢測水中的各種污染物質,如有機物、氨氮等,以及對水的透明度、酸堿度等水質參數進行分析和檢測。
與傳統的監測技術相比,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有著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低的檢測限度。在實際應用中,芯視界科技以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為核心自主研發的芯禹®水質監測終端可以對入河排口的污染物質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并將監測數據實時推送到管理部門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通過這種方式,監管部門可以及時掌握入河排口的水質狀況,實現對入河排口的精準監管和污染防治。
一站式解決方案,集成智能監測與數據分析
針對監管痛點,芯視界科技根據排口監測的需求,提供了基于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的智能監測數據分析解決方案,以“排查、監測、溯源”為工作思路,以芯禹®水環境監測終端為核心,配合水環境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通過在目標河湖水域進行精準、靈活的布設,實現對水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污染告警、排污溯源等功能效果。

為了滿足原位實時在線監測的需要,芯禹®水環境監測終端采用全光譜的水質自動監測技術,能夠進行24 h實時在線監測,數據連續采集、覆蓋率高,實現秒級到分鐘級的數據采集上傳,常態監控。通過原位、實時的在線監測手段,支撐入河、入海、入湖排口管理,實現快速預警、快速響應、快速行動、快速閉環,為排口管理保駕護航。同時,適用于地表水場景的監測設備與適用于排水管網場景的監測設備相互結合,對排口、溢流點、污染源頭系統監管提供了高效手段。
水環境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助力智慧監管
不僅如此,芯視界科技為監管部門提供了水環境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集成芯視界科技的AI算法能力,結合大數據分析工具和預警表征發布平臺,幫助監管部門實現監測環境的數據可視化與預測分析。在入河排污口等重點區域進行網格化系統監測,借助物聯網技術將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信息分析技術與監測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掌握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讓數據看得見、用得著,為監管提供數據分析、污染告警、排污溯源多維度的決策支持,從而實現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監管效率的目標。

智慧精細化監測,守護北京優美河湖
北京以入河排污口監管為突破口,構建了“源—網—廠—口—河”五位一體的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管控體系;在全市近百條2000多公里河湖的入河排口進行了量子點光譜水質監測設備的科學布設,覆蓋全市16個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雁棲湖、密云水庫等北京知名河湖,實時掌握北京市重點河流入河排水口、污水處理站退水、國家考核斷面、河道斷面、區考斷面、雨洪蓄水、溢流點等水質狀況。
其中,作為北京市海淀區“智慧水務”和“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淀區河湖水質監測對水廠溢流、突發排污、河道施工等進行實時監控;靶向溯源可縮小檢查范圍,迅速找出問題,賦能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在全市以及全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此外,在延慶區內的重要支流實施了動態監測,進行了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溯源,建立了水質監測動態監管系統,全面摸清了延慶區“入河排口底數”。通過動態監管各支流水質狀態,掌控污染物來源、從源頭上管控排污,對延慶污水處理站出水水質連續在線監測,實現了延慶區摸清底數、夯實責任,入河排口長效管控。
原標題:創新科技賦能入河排口管理,芯視界科技助力北京生態環境守護
注:本文系芯視界科技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