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重慶兩江新區“十四五”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區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穩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全文如下:
重慶兩江新區“十四五”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為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切實加強我區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根據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印發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土壤〔2021〕120號)和市政府印發的《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渝府發〔2022〕11號)及《重慶市“十四五”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年)》(渝環〔2022〕108號),制定本規劃。
一、進展與形勢
(一)工作進展。
“十三五”期間,兩江新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6〕31號)、《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發〔2016〕50號)精神,大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土壤和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1.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堅持規劃先行推動污染防治。印發實施了《兩江新區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渝兩江管辦發〔2017〕30號),明確全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項目,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部門、街道和各國有企業,不斷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聯合監管與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印發實施了《重慶兩江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明確了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目標和重點任務項目,舉全區之力,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深化土壤污染詳查和評估。配合市級部門全面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詳查工作,編制實施《兩江新區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實施方案》,完成52家重點行業企業信息采集工作及希望飼料、西奧車用材料、遠大印務、金弓集團等4塊潛在污染場地風險評估。配合江北區、北碚區、渝北區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
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開展了全區疑似污染地塊排查工作,建立并動態更新全區疑似污染地塊數據庫和檔案清單。完成重慶希望飼料有限公司原址等45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其中涉及非污染地塊38塊,污染地塊7塊;已治理修復地塊3塊,正在治理修復1塊,累計待治理修復污染地塊3塊,未發生污染地塊未經治理修復開發利用情況,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深化重點工業企業監管。兩江新區定期發布和更新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與重點行業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進一步落實了企業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深入貫徹落實《重慶市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等文件要求,加強了對重慶德隆盛實業有限公司等6家涉重金屬企業環境監管,督促相關企業嚴格執行固體廢物轉移審批及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完善重金屬污染治理設施。大力推進了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電鍍污染綜合整治技術改造工程,重慶渝江壓鑄有限公司渝江廠區、仁和廠區分別于2018年4月30日、9月30日全面使用無鉻鈍化,克諾爾商用車系統(重慶)有限公司于2020年10月取消表面處理鈍化工藝,現使用的中水回用污染防治設施已拆除;重慶德隆盛實業有限公司老廠電鍍生產線完成搬遷工作。
建立土壤污染聯合防治機制。“十三五”期間,兩江新區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聯動機制,明確了相關部門、街道和國有企業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責任,嚴格執行建設用地用途管理、土地用途改變風險管控等制度。強化用地環節土壤環境監管審查,加強了對土地再開發利用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和污染地塊治理修復的環境監管,進一步明確了污染場地土壤治理修復責任主體、治理修復工程管理、監督目標任務落實相關要求。
2.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開始起步。
兩江新區境內年平均降水量為10億立方米,地下水出露總量約1.1億立方米,蓄水總量為2974萬立方米。“十三五”期間,兩江新區深化地下水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加強加油站防滲處理,通過實施防滲漏或雙層罐改造,完成了31家加油站油罐防滲池建設工作。開展了水土片區和龍盛片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監測。
(二)“十四五”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勢研判。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保護合力逐步形成,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尚未根本改變,部分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與美麗中國目標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到2035年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任務異常艱巨。
1.土壤污染防治需進一步強化。土壤環境質量家底不詳,全區土壤風險評估和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重金屬等土壤污染問題短期解決難度大,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修復任務艱巨。土壤治理修復項目庫建設薄弱、缺乏針對性。“十四五”期間,隨著城市擴張和產業發展進程加快,土壤風險管控難度加大。
2.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基礎整體比較薄弱,存在底數不清、污染風險不明、系統防控措施缺乏、技術支撐體系不夠等問題。
3.環境監管能力依然薄弱。新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不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隊伍和基層人員不足,土壤環境監督執法、風險預警、應急體系建設還相對滯后,大氣、水、土壤全要素協同監管機制尚未建立。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不足,部門之間聯防聯控、信息共享的機制尚不健全。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受污染土地再利用的風險防范為核心,以“一住兩公”重點建設用地為重點,精準識別、有效管控、適度利用受污染土地,循序漸進推動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城鄉土壤、地下水環境安全。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系統治理,防控風險。
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強化監管,依法治污。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區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穩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35年遠景展望:全區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全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三、深入打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堅持防治并舉、綜合施策,建立源頭預防的倒逼約束機制,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為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提供環境保障。
1.整體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治,系統治土。
嚴格控制涉重金屬行業污染物排放。依據《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管理有關規定,將符合篩選條件的排放鎘、汞、砷、鉛、鉻等有毒有害大氣、水污染物的企業納入大氣、水污染物重點排污單位名錄;2023年6月底前對納入大氣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的涉鎘等重金屬排放企業,對大氣污染物中的顆粒物按排污許可證規定實現自動監測,以監測數據核算顆粒物等排放量。嚴格執行建設項目重金屬排放“等量替換”或“減量替換”制度,無排放指標替換來源的項目不予審批。
2.防范工礦企業用地新增土壤污染。
嚴格建設項目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加強規劃環評、區域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擴)建項目,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提出并落實防腐蝕、防滲漏、防遺撒等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
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監管。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根據典型行業有毒有害物質排放、騰退地塊土壤污染情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動態更新增補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監督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依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2025 年底前,至少完成 1 輪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整改。落實重點監管單位自行監測、隱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報告制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定期對重點監管企業周邊土壤開展監督性監測,將監測結果作為環境執法和風險預警的依據。
3.鞏固提升耕地分類管理。
嚴格守住三條控制紅線。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納入全國統一、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一張底圖,實現部門信息共享。
鞏固提升安全利用。兩江新區638平方公里范圍內現有永久基本農田14平方公里,相關管理職責屬于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兩江新區配合“三北行政區”建立農用地分類清單,完善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確保每年安全利用類耕地實現安全利用面積不低于19950畝以上(95%),到2025年達到21000畝(100%)。
4.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
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以“一住兩公”重點建設用地為重點,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調查表明土壤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依法依規進一步開展風險評估,確定風險水平是否可接受。
嚴格污染地塊用地準入。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依法應當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或風險評估而未開展或尚未完成調查評估的地塊,以及未達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確定的風險管控、修復目標的建設用地地塊,不得開工建設與風險管控修復無關的項目。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生產經營用地用途變更或其土地使用權收回、轉讓前,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會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督促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到2025年,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土壤污染調查執行率100%。
健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配合全市加強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土壤污染詳查數據、地塊環境風險調查等數據整合與分析,動態更新土壤環境質量分布圖;整合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和用途變更為敏感用途地塊,統一納入重慶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將污染地塊空間信息疊加至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共享疑似污染地塊及污染地塊空間信息。
加強環境監管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在編制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的環境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對納入住宅、學校、醫院用途的化工、制藥、焦化、涉重點重金屬、固體廢物填埋場等五類地塊,經生態環境部門確認后,由規劃自然資源部門商議生態環境等部門,合理確定土地用途。
5.加強場地管控與治理修復。
有序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對于疑似污染地塊、尚未開展調查評估、或規劃和使用功能尚不確定的、或暫不改變工業用途的地塊,列為用途限制類項目,規劃期間對其規劃和使用功能不作調整。實施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劃定管控區域,定期開展監測,落實風險管控措施。按照用地計劃和污染程度,開展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開發一塊、治理一塊。加強土壤環境調查、風險評估和污染治理修復的環境監管,依法對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責任方實施終身責任追究。
(二)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
以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強基礎、建體系、控風險、保質量”的思路,開展“雙源”地下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到2025年,確保“雙源”點位水質質量保持總體穩定。
推進地下水風險管控。按照市級統一部署,開展兩江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配合全市完善地下水
環境監測網絡,統籌推進地下水安全源頭預防和風險管控。
開展污染源周邊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以涉及制藥、涉重點重金屬等行業企業地塊所在區域為重點,結合區域整體發展的布局和規劃,識別地下水環境風險與管控重點,并按照市級統一部署,完成兩江新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建立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以重點工業企業為重點,按照全市工作部署,開展防滲情況檢測評估,統籌推進地下水安全源頭預防和風險管控。
(三)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根據全市部署,優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完善地下水、土壤等生態環境監測點位布設,對園區土壤、地下水進行調查監測。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至少完成一輪監測。
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與應急管理。依法開展土壤、地下水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提升執法水平,組織開展監管執法工作培訓提升突發環境事件土壤、地下水環境保護應急處置能力,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零容忍,堅決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推動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手段開展非現場檢查。
四、保障措施
強化監督考核。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區生態環境分局根據市生態環境局工作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對本規劃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大工程相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在2023年、2025年底,分別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完善資金保障。加強財政資金與規劃項目的銜接,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儲備,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市級資金和政府債券資金支持。加大宣傳引導。完善“管委會—部門—街道(園區)—社區”四級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網絡,形成全覆蓋的宣傳教育體系。健全宣傳、生態環境、教育、建設、城市管理等部門生態環境宣傳教育聯動機制,全面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