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點回望2022,“土壤”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53個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當天,生態環境部以“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為主題,召開了例行新聞發布會。作為十二個月份中擬定的主題之一,其治理重要性、緊迫性凸顯。速速和環保在線一起,盤點2022土壤污染防治上發生的大事吧!
NO.1 土壤三普官宣
土壤是農業生產與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了解土壤、保護土壤意義重大。
2月,以國務院發布
《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為起點,時隔43年,針對全國范圍內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普查工作再次啟動。按照設想,2022年土壤三普工作方案、技術規程、平臺等會一一落地,并開展試點;2023-2024年步入全面鋪開階段,形成階段性成果;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建成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緊隨其后出臺,明晰土壤三普目的、思路及普查對象、方法等,要求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持下,通過統一規劃布設點位、統一篩選測試化驗專業機構、統一質控體系等,普查土壤顏色、質地、有機質、酸堿度、養分情況、容重、孔隙度、重金屬等,最終形成數據、數字化圖件、文字、數據庫、樣品庫五大成果。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88個土壤普查試點縣已完成表層樣點和剖面樣點外業調查采樣工作,198個重點區域鹽堿地調查縣已完成外業調查采樣任務的82%,其中鹽堿荒(草)地的外業調查采樣任務已全部完成。
檢測作為獲取土壤物理、化學指標以及生物學指標的重要手段,在普查工作中獨挑“大梁”。為規范數據來源,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從5月起,先后下達三批檢測實驗室名錄,共計768家,用于滿足當地土壤樣品制備、保存、流轉和檢測等需要,確保檢測任務及時、準確完成。
年末之際,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人民銀行印發《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2022年版)》和《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2022年版)》,將違反《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從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納入全國失信懲戒范疇。隨著監管“重拳”落下,土壤三普工作也將繼續走向深入。
NO.2 首部黑土地保護法實施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諄諄囑托言猶在耳,2022年,黑土地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8月1日,我國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在四省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內劃定保護范圍,從法律層面明確黑土地僅能用于農產品生產,并要求進行土壤性狀、黑土層厚度、水蝕、風蝕等情況的常態化監測。如違反相關條文規定,將被依法處以罰款或追究刑事責任。處罰以“每平方米”作為量級標準,堪稱“寸土寸金”。
自此,繼《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之后,黑土地保護終于從政策規范上升為國家法律制度。而保護要求不斷強化也意味著,解決黑土地流失、污染問題迫在眉睫。中科院《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近60年我國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黑土層也正在以年均0.1~0.5厘米的速度剝蝕流失。
作為黑土地資源所在地,四省區亦是其保護工作推進的“主力”。2022年,《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相繼落地生效,黑土地保護專項行動方案提上日程;《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試行)》《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督察辦法(試行)》《2022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工作要點》等政策文件制定完成;《2022年遼寧省黑土地保護項目實施方案》出臺,全國首部以農村土地資源公益訴訟為主題的白皮書——《遼寧省農村土地資源(黑土地)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白皮書》發布;《內蒙古2022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實施方案》發布。
NO.3 “十四五”規劃密集出臺
2022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亦是見證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走向“深入打好”政策落地生效的一年。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緊扣“凈土保衛戰”主題,上至省級、下至市區紛紛采取行動,立足國家政策,結合自身現狀與目標要求出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僅根據環保在線發布的文章整理,2022全年已累計公開了23項相關政策。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分析表格可發現,2022基本每月都會有新的文件發布,尤其集中在第二季度,且地域范圍上,南北方均有覆蓋。從標題看文件內容,除土壤污染專項防治外,地方對協同治理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農村環境也保持著高度關注。事實上,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中一方被污染大概率會引發雙重污染,所以“水土共治”已成為行業的默認規則之一。
2021年年末搶發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亦體現了這一點。考慮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同根同源、不可分割,文件明確了兩項工程,即:源頭預防工程、風險管控與修復工程,要求以化工、
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為重點實施100個源頭管控項目,以農用地、工業用地等為對象同步開展一批土壤風險管控與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同時在農村地區開展面源污染防治與環境整治。
中國地質大學陳鴻漢教授認為,新時期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要突出“系統性”,應堅持“水土不分家”的原則,協同地下水與土壤環境影響評價。他強調,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 964-2018)》以及《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技術指南(試行)》等相關技術導則、指南提出的污染防滲措施具有較強的同質性,應進一步推進土壤和地下水環評聯動,統籌考慮監測布點等。
結語
與大氣、水污染一樣,土壤污染也是當前亟須解決的環境問題,事關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2022,隨著全國性土壤普查工作啟動,“凈土保衛戰”翻開了新的篇章。而據國家財政部消息,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共計30.8億元,較2022年的22億元大幅增加。僅從國家撥款也能看出,土壤保護將仍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土壤污染狀況監測、評估、調查,土壤污染修復治理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改革創新等相關產業有望在新的一年走上更廣闊的發展“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