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度謀劃發展為導向,為打造美麗、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示范區打下堅實基礎,延吉市將水生態系統保護和治理作為構建優質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積極創新護水治水方式,全力強化治理措施,全面提升監管水平,始終守護著延吉碧水清流。
一是大力實施河道監管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多元化,確保排污“動態達標”。為了保障布爾哈通河延吉下斷面和磨盤大橋水質穩定達標,延吉市相繼出臺了水質治理及達標工作的系列創新方案,不斷強化治理措施,補齊生態建設短板,針對2家污水處理廠采取污染源在線監控、加密執法檢查頻次,保證每日數據一上報,每日數據一匯總。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采取應對措施,采取精準監管手段,嚴格依法查處超標排污、自動監控設施運行不正常等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同時,不斷創新監管手段和模式,著力構建“智能化、多元化、合作化”的智慧監管新模式,進一步拓寬群眾舉報渠道,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推行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載體,舉報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方便執法隊伍及時開展接收、研判、核查、處理等工作。
二是全力加大對涉水企業的監管頻次,保證違排問題“動態清零”。為了監管無盲區,圍繞涉水企業生產環節廢水、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排污口在線監測數據、污水排放去向等方面,采取日常檢查、節假日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嚴厲督促涉水企業廢水必須結合環評和排污許可要求進行規范處置,要加強內部環境管理,配套污染防治設施規范運行,實現廢水達標排放。對于企業不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發生環境違法行為的,將依法從嚴查處。同時,要求涉水企業進一步完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加大培訓力度和應急演練頻次,錘煉一支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的應急隊伍,確保發生生態環境應急事故后,能夠妥善處置并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是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及監管,保障水質指標“動態達到”。延吉市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治理作為構建優質水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護水”如“護眼”,建立行之有效的水源地管理機制,凝聚起全社會共同治水護水的強大合力,全面提升監管水平,有效保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障了優質的水源地水質環境。為了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鞏固水源地整治成果,延吉市持續開展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目前,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未發現有魚網養殖活動;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無疑似違建項目;延吉市五道水庫、延河水庫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體標準,達標率100%。結合水污染防治工作重點難點、水系特點、產業結構、特征污染物等問題,編制《延吉市五道水庫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調整)方案》,已獲省政府批復同意,圓滿完成五道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調整)工作。
四是全面加強河道清潔和入河排污口規范整治,保持河道“動態清潔”。入河排污(水)口的監督管理是水資源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深入實施“河長制”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為了加快推進水資源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提升河流水體自凈能力,延吉市結合河道“清四亂”行動,統籌協調相關部門持續開展清河行動,消除河道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外源污染,減輕河流污染負荷。按照封堵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實現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工作,全面摸清掌握延吉市各類排污口情況,并實行臺賬式、清單式管理。目前,共有入河排污口76個,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2個,工業排口3個,城市雨洪排口38個,農田退水口33個,通過持續加強巡查監管,一直保持“動態清潔”。
五是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期間應急監測,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動態支撐”。延吉市生態
環境監測站高度重視疫情環境風險防控工作,按照省、州疫情防控期間環境應急監測的工作部署,第一時間制定應急監測預案,明確責任分工,強化值守職責,保障現場采樣應急防護與實驗室安全,第一時間做好數據分析,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有效研判疫情對水環境質量的影響面,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針對放艙隔離驛站和集中隔離場所開展每兩日一次監測;兩家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每周一次監測;要求醫療機構和污水處理廠每日一次開展自行監測,并要上報到延吉市分局。同時,嚴格按照《質控手冊》和《新冠肺炎疫情生態環境監測防護工作技術指導意見》的要求,做好質控和健康防護,實行每日上報數據、匯總數據、會商研判制度,認真核對數據并進行審核分析,確保監測結果真實有效。目前,監測結果顯示無超標現象,疫情期,延吉水環境無“異”情。
原標題:延吉市:“五大”舉措堅守碧水常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