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要求,現就《安順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如認為本政策措施存在違反《反壟斷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含有排除或限制市場競爭的內容,請于2022年11月23日前反饋至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
附件:《安順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
安順市生態環境局
2022年11月21日
安順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無廢城市”建設工作。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深圳等11個城市和雄安新區等5個特殊地區積極開展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委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指導各地做好“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2022年,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通知》,安順市成功入選。為貫徹落實相關系列文件要求,切實推動安順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促進安順市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充分利用、安全處置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走生態優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文明發展道路。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和總體要求,充分挖掘安順市特色資源與潛力,整體推進安順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廢物的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處置和信息化監管,重點探索形成具有安順特色的創新經驗模式,為貴州省及其他地區同類型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提供示范借鑒。
二、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統籌推進全市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建立健全全市“無廢城市”制度體系、市場體系、技術體系與監管體系。推動固體廢物產生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固體廢物產生密度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大宗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填埋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固體廢物高效利用、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周期安全監管,形成共建共享的“無廢文化”氛圍,增強群眾獲得感,推動安順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依托“無廢城市”建設,進一步促進東西部協作城市深入交流合作,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有益探索。
(二)階段目標
全面啟動階段(2022年)。“無廢城市”相關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市場體系、技術體系與監管體系建設工作有序開展,全面啟動推進關聯產業轉型升級與固體廢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在重點企業、單位及社區開展相關宣傳培訓工作。
重點建設階段(2023-2025年)。健全完善全市“無廢城市”制度體系、市場體系、技術體系與監管體系。“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各類指標全面達成,“無廢文化”深入推廣,群眾獲得感增強。結合安順市前期工作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形成“無廢旅游”模式、“無廢礦山”模式、“全域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模式”“偏遠地區醫療廢物收集模式”與“鋇渣協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處置模式”等“5+X”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模式。
2025年之后,相關工作持續推進,總結形成安順市“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典型經驗與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全域統籌,整體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著眼于安順市全域范圍,統籌城區、鄉鎮、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與處理能力,促進各類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轉運、貯存、處理與處置能力全面提升。
(二)堅持因地制宜,明晰重點。立足安順市實際情況,剖析“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核心問題與薄弱環節,結合安順市產業結構特征、豐富旅游資源與良好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提出針對性準、落地性強的任務措施,重點探索構建具有安順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
(三)堅持減污降碳,協同發展。推進資源能源密集型行業轉型升級,協同促進固體廢物及其衍生大氣污染物源頭減量,為安順市全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
(四)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利用。開展多類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運用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實現固體廢物全周期信息化監管,探索偏遠地區醫療廢物收集新模式,開展鋇化工工藝協同提升工作,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為安順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持續動力。
(五)堅持理念先行,推廣參與。加強宣傳教育,全域深入推廣“無廢城市”理念,倡導公眾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企業、單位開展“無廢細胞”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無廢文化”濃厚氛圍。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保障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確保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有序推進。根據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委發布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要求,成立安順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部門聯動合作。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生態環境局,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市應急局抽調相關人員組成,抽調人員原則上與原單位工作脫鉤,并統一在市生態環境局集中辦公。
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區)成立相應機構,抽調專門人員集中辦公,負責本轄區“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明確職責分工,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建立部門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明晰工作內容,定期開展相關工作推進會議,制定季度、年度目標,有序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二)技術指導保障
由企、學、研、政等相關部門和專家共同組成建設團隊,政府統籌協調,企業負責設施建設和運營,高校和科研單位負責產學研結合所需要的技術、工藝和設施設備的研發等。技術團隊參與編制實施方案,規劃建設藍圖,制定利用處置技術文件,并持續指導“無廢城市”建設,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構建固體廢物利用行業人才引進、培育、發展機制,為“無廢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三)資金政策保障
1.申請財政扶持,爭取專項環保產業基金。
加強與上級發改、環保、工信、自然資源、農業農村、衛健、財政等相關部門的銜接,全力爭取申請國家、省財政投資補助、債券專項貼息及銀行環保專項貸款等。
申請國家財政支持。以“無廢城市”為基礎,根據《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項目管理辦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45號)等相關資金補助條款,積極加強各項相關補助資金申請。
申請省級財政支持。“無廢城市”建設包括農業固體廢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等,與貴州省針對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項目建設目標相同,可積極申請《關于印發貴州省省級環境保護引導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等相關資金補助。
爭取固體廢物相關發展基金。為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提高固體廢物處理水平,謀劃固體廢物相關基金項目?;饝梅秶ǜ黝惞腆w廢物收運、處置、技術交流、宣傳推廣等,其中重點應用于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包括電臺、公眾號、期刊、宣傳單等。
2.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引入金融資本
統籌運用相關政策,對安順市“無廢城市”建設中的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體系建設等方面優先予以優惠支持,激發市場活力。
爭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好現有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
再生資源加工、各項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環節等爭取實行增值稅有條件即征即退。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建項目合作中利用股份合作、債券發行、前期適度補貼等模式廣泛吸引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或是對已建成項目通過租賃、重組、轉讓等模式進行公私合作植入,綜合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后續運營水平。
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業務創新和推廣力度。根據《貴州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實施細則(試行)》,持續加強銀行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固體廢物貸”“低排貸”“環保貸”等領域的相關業務,相關單位做好綠色信貸項目入庫工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環保、銀行、證券、保險等方面要加強協作聯動,提高“無廢城市”建設中的資金信貸保障。同時定期加強銀行對環保項目融資的培訓,提升對環保項目發展的評估能力。
(四)文化建設保障
1.加強“無廢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宣傳交流
定期開展學校和企業生產、生活“無廢文化”宣傳交流,推進政府領導干部培訓工作,加強“無廢文化”建設。
推動“無廢文化”從學生抓起,針對大、中、小學等學校,從生活垃圾分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等方面,將“無廢文化”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教育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在“無廢城市”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以生產生活綠色化宣傳為重點,提高企業對“無廢城市”建設的認識,同時加強綠色辦公、綠色消費、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將“無廢城市”文化深入企業發展文化中,提高企業對“無廢城市”建設的貢獻。以定期組織學習、交流等方式積極推進領導干部“無廢城市”建設培訓,充分了解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與處置、生活垃圾分類等相關專業知識,提高對“無廢城市”建設的專業性認知。
定期向社區、家庭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教育,普及“無廢文化”。提高固體廢物綠色化處理建設宣傳,有效化解“鄰避效應”。積極宣傳現代化的垃圾處理技術和工藝,逐步消除公眾對垃圾處理項目的疑慮和擔憂,提升園區正面影響力,逐步變“鄰避”為“鄰利”。加強“無廢文化”宣傳,提高居民對“無廢城市”建設參與的熱情。加強居民循環經濟理念,加大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宣傳教育,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通過建設文化廣場、社區廣場等方式提高居民對“無廢文化”的理解,對自身參與“無廢城市”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安順全面參與“無廢城市”建設。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推動“無廢城市”全民參與。小區以家庭宣傳手冊、宣傳單、小區居委會交流學習等方式宣傳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和參與度。
2.拓展信息公開通道,強化公眾監督作用
拓展“無廢城市”環境信息公開通道,政府設置環境信息發布專欄,運用實時環境信息跟蹤APP,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方式,定期更新環境信息,加大城市環境信息公開程度,提高全市群眾對“無廢城市”知曉率和參與度。企業定期公開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的產生、利用與處置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
構建“無廢城市”意見反饋通道,充分發揮群眾的參與權,廣泛接受公眾監督,認真聽取公眾反饋意見,可通過電話、網站、微信等多種途徑對與“無廢城市”建設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投訴。在企業、高校、社區等不同群體不定期召開“無廢城市”建設意見反饋座談會,聽取“無廢城市”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達到服務于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