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是,我國生態環境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日前,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公布
《“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為目標,以解決“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難點為突破口,堅持需求導向、前瞻布局、交叉融合,為提升我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為重點,深化生態環境健康、化學品安全、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研究;研發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生態
環境監測預警與風險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高端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引領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完善適合生態環境學科、產業特點的科技創新模式,構建面向現實與未來、適應不同區域特點、滿足多主體需求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規劃》提出了十大重點任務,分別為:生態環境監測、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多污染物跨介質綜合治理、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新污染物治理、應對氣候變化、支撐國際生態環境公約履約。
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規劃》提到,突破大氣PM2.5與O3及其主要前體物的精準探測、智能關聯感知、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技術;自主研發高時空分辨大氣立體觀測技術裝備、現場快速監測為主的污染源監測技術、便攜式儀器設備及大氣汞監測技術裝備;研發地表水多指標自動監測設備、部件與配套標準樣品,重點研發免/少試劑小型監測設備;開發高靈敏度高穩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開展典型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源排放、城市碳排放監測關鍵技術研發等。
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明確,研發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學組份原位檢測、便攜式檢測和在線質控技術;構建多尺度自適應環境大氣動力學模式與再分析數據集,研發臭氧和細顆粒物智能預測和溯源仿真技術;研發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協同治理與資源化、污染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等關鍵技術和智能化裝備;闡明大氣污染組分和生物氣溶膠的人體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機制,構建居民對大氣污染響應的全系列健康效應譜,研究大氣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的科學確定原理及方法。
聚焦應對
氣候變化,《規劃》強調,研發集氣候變化風險識別—評估—預警—轉移為一體的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平臺;研究火電、鋼鐵、水泥、化工、
有色金屬、交通等行業深度脫碳技術,和數字化與低碳化協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支撐技術。
《規劃》還提出,要求創新組織實施機制、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多元投入等。比如,探索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任務部署與國家重點區域/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管理與產業發展政策多方聯動機制,構建科技項目責任機制,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
原標題:五部門:“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公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