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生態環境部今年第二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了。
2022年11月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1-9月水生態環境形勢研判。其中指出,南水北調東線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城鄉面源污染防治亟待加強。此前,8月份的時候,環境部研判上半年水生態環境形勢,就曾經重點提到過這一問題——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2次“點名”,環境部今年還曾經3次發文,對汛期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近年來,城鄉面源污染已逐步上升為制約水環境持續改善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環境部在管理上引入了“汛期污染強度”,督促指導各地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未來,汛期污染治理將成為環境部一項新的重點工作,由此也將帶來許多新的商機。
1 兩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
每個季度,生態環境部都要發布全國水環境形勢研判。每次研判,都要指出當前最大的問題。而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兩次水環境形勢研判中,最大的問題都是“汛期污染”。以三季度為例,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水生態環境形勢總體持續改善。
據環境部統計,1-9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評價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6.3%,同比增加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扣除自然因素影響后,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5%),“管住兩頭”做得還比較好。
但與此同時,水生態環境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南水北調東線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例如,第三季度,全國汛期污染強度較大的前50名斷面,分別分布在18個省份(見下圖),數量較多的省份為云南(9個)、山西(7個)、河南(6個)。其中,陜西省寶雞市灶火庵斷面、山西省長治市龍頭斷面、山西省呂梁市南姚斷面3個斷面,汛期污染強度位于全國前三名,分別為水質目標限值的17.7倍、16.7倍、13.8倍。
▼2022年第三季度地表水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斷面清單。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針對這些問題,生態環境部將向相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印發預警函,壓實相關地方主體責任,督促相關地方核實情況,制定落實整改措施。如果是久拖不決的突出問題,環境部還將組織相關流域局開展獨立調查,督導幫扶問題所在行政區域研究對策,推動問題解決。同樣,在今年二季度的水環境形勢研判中,汛期污染也被環境部“點名”了。
8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上半年水生態環境形勢研判。其中指出,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不容忽視。當時,環境部也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地表水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斷面清單。這些斷面分布在20個省份,數量較多省份為山西(9個)、江西(5個)、云南(5個)。
通過這兩次生態環境部的“點名”可以看出來,云南、山西的汛期污染問題在全國最為嚴重,8月份的那次斷面排名,山西最多,云南第三;到了11月,云南則上升到第一,山西第二。
特別是在三季度的排名中,汛期污染強度全國前三名中,就有兩個來自于山西(長治市龍頭斷面、呂梁市南姚斷面),說明山西的汛期污染問題非常突出。
相信生態環境部的“點名”,將推動這些地區加強汛期污染治理,助力問題的解決。
2 三次發文部署相關工作
除了2次“點名”,生態環境部今年還3次發文對汛期污染治理工作作出部署。早在2月21日,剛過完年,環境部就印發《關于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推動 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
環境部表示,近年來,中國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問題非常突出。為了指導各地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著力突破面源污染防治瓶頸,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特別要求各地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
而所謂“汛期污染強度”,是指某斷面汛期首要污染物濃度與考核目標濃度限值的比值,它主要反映監測斷面汛期污染程度與水質目標之間的差距,有利于精準識別平時水環境質量較好、汛期污染物濃度大幅上升的情形,分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
開展這一項數據的監測,其實主要是為了今后的排名做準備。事實上,上面所說的2次“點名”,就是環境部二、三季度兩次公布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的排名。
大家知道,“排名”向來是生態環境部督促地方加強污染治理的一個有效手段,之前的“地表水質量排名”和“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排名”,就曾經在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中發揮過奇效。
而2月21日的這份通知,也是生態環境部關于汛期污染治理的第一份文件,算是正式吹響了汛期污染治理工作的號角。到了4月,《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出臺,其中也對汛期污染治理做出了安排。
文件規定,要加強汛期污染強度管控,因地制宜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省級生態環境、住建部門應于監測次季度首月10日前,向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報告上一季度監測數據。
其中的精神,也與2月份那個文件一致,還是通過“汛期污染強度”這個抓手,管好汛期污染問題。
進入5月,隨著汛期來臨,生態環境部再次發出《關于加強2022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緊盯汛期水質明顯反彈斷面,切實加強水環境監管,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
對于汛期水環境監管,環境部提出了4項要求,一是高度重視,堅決守住水環境質量安全底線;二是加強預防,監督落實污染整治和防范措施;三是抓好分析研判和處置,指導推動解決突出問題;四是做好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向生態環境部報告,并迅速啟動應急響應。
多次發文作出工作部署,說明了生態環境部對于汛期污染問題的高度重視。“十四五”期間,汛期污染防治無疑將成為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工作之一。
3 “面源污染已成為制約水環境改善的主要矛盾”
生態環境部為什么如此重視汛期污染問題,因為這項工作已成為水污染防治的一大短板。
二十大召開后,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曾表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但同時,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有一些明顯的短板,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
其中,問題之一就是“面源污染日益凸顯”。許多地方普遍存在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現象,往往一場大雨就把平時積存的污水、垃圾沖入河湖,而且管理基本也是一本糊涂賬。
張波表示,當前氮磷已經成為長江流域、近岸海域以及不少湖泊的首要污染物,面源污染正在上升為制約我國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主要矛盾之一。
“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面源污染,水生態環境改善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將難以為繼。”他說。
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在管理上引入了“汛期污染強度”的概念,從而分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督促指導各地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削減面源污染負荷。
在生態環境部的推動下,許多地方也開始逐漸重視汛期污染治理工作。
例如,浙江衢州就上線了全國首個汛期污染強度應用,實現了汛期污染實時感知、科學分析、精準溯源,常態長效強化水生態環境管理。
今年以來,衢州市生態環境局通過搭建“碧水提質”應用場景的“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模塊,打通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農業農村等20個部門的50多個數據系統,歸集水環境質量、水雨情、水文、水污染源、水利工程等涉水數據近8000萬條,接入18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4座
氣象站、3座水文站實時數據,形成汛期污染強度實時感知系統。
這些汛期污染治理工作,也將為環保產業釋放新的機會。
例如,汛期污染的來源之一就是污水處理廠溢流,在這方面,中持股份很早就進行了布局。
今年1月,“多效澄清技術”和“污水處理廠納米絮凝原位擴容技術”成果鑒定會在北京召開,由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團隊、中持股份和博泰至淳聯合研發的“污水處理廠納米絮凝原位擴容技術”成果經過鑒定,可以有效緩解城市雨季溢流污染問題。
未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相信還將有更多的環保企業投身溢流污染、汛期污染的治理當中。
汛期污染治理,也將成為環保產業的新興賽道之一。(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汛期污染成水污染防治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