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懷柔區生態環境局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在懷柔水庫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在庫區西北部水域發現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
有專家指出,“桃花水母從水螅體成長為水母體,需要自然環境好、水質優、水溫適宜等一系列優質的環境條件。桃花水母的出現正是懷柔水庫水質極佳的最好佐證。”
懷柔水庫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之一,懷柔區境內河流、水庫眾多,懷柔區水環境監管工作與保障首都用水安全息息相關,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區。
為了實現對環境責任的精細化分解,緩解各級環境管理部門的監管壓力,懷柔區生態環境局利用創新技術—
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開展實施懷柔區水環境系統化監測,解決了現有水
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存在的自動監測不全、手工監測不及時等問題。
首先,加強全區重點流域、重要污染源的常態化、信息化實時監控。對村莊、重點排口、流域、部分企業管網排口實行7×24 h實時自動監測,分析水質相關數據關系和趨勢,解析水環境變化趨勢、污染排放狀況、潛在污染風險源,實現精準溯源,“點穴”執法,持續改善全區水環境質量。
其次,優化水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以自動監測手段實時掌握水體變化趨勢,對各屬地超標風險進行告警,輔以手工監測手段落實對村(社區)水環境質量的考核。
最后,上線水環境監視預警一張圖。結合GIS一張圖,增加排口及地表水監測信息,全覆蓋、全方位、全時段跟蹤分析重點排污監管企業的排污情況。

懷柔區共建設了220個以芯禹®水環境監測終端為核心的自動水質監測站,科學分布在懷沙河、懷九河、雁棲河、白河、湯河、沙河等12條重點河流的入境、國家和市級考核、鄉鎮考核和村級考核斷面,懷柔水庫、紅螺鎮水庫、西水峪水庫、青龍峽水庫、沙峪口水庫和雁棲湖6個重點水庫。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精準定位水環境發生問題的區域、及時預警、快速響應,同時對各屬地超標風險進行手工監測,對屬地進行考核,壓實屬地責任。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的結合,健全、擴展了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落實了村級水環境考核辦法,提升了精細化管理及治理水平,支撐了懷柔區生態創新示范的建設。
對于如何發動群眾參與到環境治理、如何精細化管理治理過程降低治理成本、如何助力整個城市經濟環境的高質量發展等困惑,一直是城市周邊村鎮政府想解決的問題,此項目的以下監管治理成效值得全國城市區域村鎮借鑒:
1)健全、擴展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不僅將村莊、重點排口、流域納入水環境監測體系,還納入了部分企業管網排口監測,健全、擴展了懷柔區重點流域的7×24 h實時自動監測網絡。
2)落實村級水環境考核辦法
結合“河長制”全面落實考核鄉鎮(街道)、村級水環境質量工作,進一步壓實責任,落實懷柔區村級水環境考核辦法。以水質監測結果為基礎,量化本地污染排放對斷面水質的影響程度,進行動態考核和責任劃分,實現環境責任的精細化分解,緩解各級環境管理部門的監管壓力。
3)提升精細化管理及治理水平
遵循“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利用量子點光譜水質監測終端,自動采集監測數據(站點監測頻率為每10分鐘一次),同時建立PC應用平臺和小程序部署,實現“實時監測+算法分析+污染溯源+及時告警”的全鏈條長效管控。
4)支撐區域生態創新示范建設
根據懷柔區的戰略定位,通過探索“科學、有效、可復制”的環境監管手段,支撐“京津冀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示范區”和“高新技術應用場景落地示范標桿”建設。
懷柔作為首都北京重點生態保護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該項目通過探索“科學、有效、可復制”的環境監管手段,特別是“一村一策”的精細化管理思路,從“制定目標——>監測排名——>補償激勵——>分析提升”整體出發,分層實施,借助科技力量和財政手段,充分調動基層組織積極性,主動管控生活面源、農業面源及小型點源,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穩定達標和水質提升,在中國村鎮環境治理中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
本文系芯視界科技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