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
《四川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范圍包括: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
《規劃》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目標,以一體化治理和保護為要求,以高水平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解決跨界環境污染問題為突破,以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為支撐,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01 多項政策支撐部署,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成渝地區地處長江上游,既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也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成渝地區發展。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健全合作機制,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加強跨界污染協同治理,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等提出重要要求。
2020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屆第七次全會作出《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強調要對照國家層面責任分工,研究制定相關專項規劃和行動方案。
2022年2月10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到2035年,成渝地區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宏偉目標,并明確聚焦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穩步推進區域碳排放達峰,共筑“四屏六廊”生態格局,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著力解決高關注度環境問題,協同推進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任務,加快成渝地區協同推進減污降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為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化長江上游生態保護,破解區域環境難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建設高品質宜居地,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編制本《規劃》。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圍繞促進四川“一干多支”與重慶“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深度互動,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目標,以一體化治理和保護為要求,以高水平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解決跨界環境污染問題為突破,以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為支撐,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社會、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是強調“一體謀劃”。積極對接重慶,共同確定近期、遠期目標指標,開展成效評估,增強協同治理驅動力。二是突出“生態優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上游意識,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強調“協同推進”。推動形成地區間功能定位準確、資源優勢互補、任務分工合理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保新格局。四是堅持“共建共治”。加快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廊道建設,加強跨界污染協同治理,合力管控環境風險。五是強化“創新驅動”。創新區域、流域協同保護治理新機制,構建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體系。
02 圍繞綠色低碳、生態修復等4方面,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規劃》提出目標是到2025年,區域生態文明體系初步形成,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初步建立,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整體達標,跨界水體水質穩步提升。
到2030年,區域生態文明體系基本建成,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生態安全格局基本構建,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更加健全。
展望2035年,生態安全格局全面筑牢,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先行區基本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居環境改善等4個方面,設置了24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各12項。
12項約束性指標中,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國家下達任務,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6%,萬元GDP能耗降低14%,森林覆蓋率達41%,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90%,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國省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達96%,跨界河流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穩中向好,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9.9%,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有效保障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四川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注:1.*為規劃范圍的15個市,其他為全省;2.〔〕內為五年累計值。
03 面對目標,問題、機遇與挑戰并存
川渝兩地山嶺相聯、水脈相通、生態相系、人文相親,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城鎮和產業高度集中,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
但目前仍存在著三大主要問題:
1.生態系統存在退化趨勢
受自然地理環境、地質地貌影響,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較為普遍。自然災害頻發,局部區域生態環境破壞風險較高。農耕面積大,農業面源污染隱患較多。
2.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
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部分河流生態基流缺乏保障。能源資源規模化開發起步晚,利用效率偏低。
3.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較大
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管不足,局部地區、河段的岸線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矛盾較為突出,川渝跨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火電、鋼鐵、建材等傳統資源型工業和重化工業占比較大,城市移動源排放量持續上升,深處西部內陸的盆地地形易導致不利污染氣象條件,大氣環境承載能力弱,持續性、區域性中輕度大氣污染多發。土壤污染防治基礎薄弱,固體廢物處置歷史遺留問題多,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治理和風險管控壓力大。
在目前存在的問題上,《規劃》的提出又是一個重大機遇。以國家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契機,結合“美麗四川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協同推進川渝兩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建共保、碳排放穩步達峰,加強長江上游生態保護修復,必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加快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良性互動。
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在區域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三點挑戰:
1、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川渝兩地經濟開放層級不高,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產業結構性缺陷突出,經濟轉型動力不足,亟需通過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重塑競爭優勢。
2、同源同質,問題疊加。川渝兩地生態環境問題的區域同源同質性特征較為顯著,環境污染呈現疊加效應,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新一輪加速,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亟需加大治理和保護修復力度。
3、協調不足,聯動不夠。川渝之間環境管理協調聯動仍處于初級階段,現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難以適應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保的新要求,需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和“區域鴻溝”。
04 謀劃5個方面重點任務,提出9大類工程項目
為完成規劃目標,克服所存困難,《規劃》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使成渝地區成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謀劃了5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包括構建區域綠色發展格局、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方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塑造美麗巴蜀宜居風貌等。
二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包括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推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生態退化區修復與恢復、實施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等。
三是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包括強化水生態環境齊防共治、加強大氣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深化土壤污染治理聯動、協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等。
四是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包括完善環境風險防控與預警、強化環境應急準備與響應、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理等。
五是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協作機制,包括強化區域生態環境管理頂層設計、完善聯合巡防執法機制、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政策支撐體系、構建區域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完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等。
為支撐主要任務落實,《規劃》銜接《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行動計劃》等,從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利長遠出發,提出了區域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沿江沿岸和城市群生態廊道建設、重點流域水質鞏固提升、重點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鞏固提升、重點區域土壤環境質量鞏固提升及固體廢物利用處置、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區域環境風險防控及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生態環境執法能力現代化建設、生態環境科研能力現代化建設等,共9大類工程項目。
為保障《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得到有效落實,提出了4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深化與重慶的合作,統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加大實施力度,抓好任務落實,形成推動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一體化的強大合力。
二是嚴格目標考核。堅持各級黨委“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和行政首長環保目標責任制,強化地方政府環保目標責任考核。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生態環境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做好財政資金保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
四是實施信息公開。加強信息公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積極推動公眾參與,營造全社會共建、共保、共享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05 強化區域協同,突出“大環保”格局
《規劃》針對川渝兩地山嶺相聯、水脈相通、生態相系的特點,進行了新的探索,主要體現了以下3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強化區域協同。聚焦成渝地區“協同”和“一體化”,統籌各項任務設置,即從四川省的問題、需求和目標出發,同時又充分考慮與重慶協同聯動的需要,專章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協作機制。
二是突出“大環保”格局。在任務設計上不僅涵蓋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的方面,也包含構建綠色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低碳產業體系等內容。
三是強調項目支撐。堅持以項目為載體,落實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重點任務,形成包含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能力建設等9個專欄,具有可操作性、可實施性的系列重大工程項目。
原標題:成渝環保協同這樣搞:專項規劃出爐,釋放了哪些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