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溯的話,海水淡化這個詞早在17世紀就已有了雛形,海水蒸餾淡化作為海水淡化的初階形態在那時誕生。為了更好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解決淡水資源不足、緊缺的問題,海水淡化技術開始在20世紀前后開始大規模應用,并有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投入海水淡化研究。
發展至今,海水淡化已產生反滲透法、電滲析法、冷凍法等多種較為成熟的技術。2010年以來,我國對海水淡化行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指導海水淡化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向規模化、集成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能力已達185萬t/d。
《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要達到290萬噸/日以上,并逐步推動海水淡化的規模化利用。
基于以上數據預測來看,該目標的實現仍任重道遠。
不過,從近兩年發布的《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可以看出,海水淡化工程建設開始由量轉質,不斷提升著海水淡化技術實力。新增海水淡化工程量較2020年下降5個,但新增的海水淡化規模卻較2020年略有回升,工程規模增長14萬噸/日。遼寧、山東省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最多,分別新增7萬噸/日與8萬噸/日。
技術應用方面,相較于低溫多效技術、多級閃蒸技術、電滲析技術等其他技術,反滲透技術的工程規模占比穩步提升,工程數量從118個新增至126個,占比從2020年末的65.32%提升至66.19%。由此可見,反滲透技術正在逐漸成為我國海水淡化的“中堅力量”,并有望在何時的時機取代其他的技術應用方式。
無論是何種技術,都不可否認,海水淡化行業仍將持續發展。不過,我們仍需要清醒地看到,海水淡化的發展還不夠完全,標準設計不全面、海水淡化水定位不清晰、水源利用風險難以預料等都是限制其規模化利用的潛在因素。
為更安全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也有業內人士在積極討論施策。
綜合來看,多方面觀點認為,在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前,還需展開科學的論證,完善海水淡化利用標準,并配合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加強監測評估與國際間的合作,提高社會各界對海水淡化的認知和認可,以逐步消除大眾對其規模化應用的潛在顧慮,確保我國海水淡化水的衛生安全性,進一步加快推動海水淡化水的利用速度。
2025年即將到來,為按時達標完成任務,海水淡化推廣應用該提速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