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程度較高,2022年農作物覆膜總面積約1548萬畝,年農膜用量約9萬噸,廢舊地膜“白色污染”一度成為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痼疾。近年來,兵團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當好“生態衛士”,深入開展農田廢舊地膜污染治理,有力推動了農業綠色高效發展。2021年,兵團當季農田廢舊地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廢棄農膜抽測平均殘膜量為2.66千克/畝,均值達到國家標準,全面消除了三級重度污染及四級嚴重污染團場,提前完成了“十四五”預定目標。
一是明確治理目標,強化責任落實。2017年,兵團發動師團連1萬余人,對148個團場耕地進行了廢舊地膜污染情況調查,在此基礎上,制定實施《兵團農田殘膜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攻堅計劃》,根據污染情況將耕地分為四級,確定年度廢棄地膜削減任務目標,分類施策,分級治理。出臺《兵團廢棄農膜污染綜合治理考核辦法(試行)》,成立了由兵團領導任組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7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考核領導小組。兵師團連四級聯動,明確“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建立條田臺賬制度,做好定期監測和春播前驗收,層層簽訂廢舊地膜回收責任書,每年對治理工作考核問效,壓實了治理責任,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二是發揮特殊優勢,創新治理模式。充分發揮兵團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堅持“源頭治理、試點先行、科學施治、綜合施策”,總結推廣了“機械+人工”治理模式,有力遏制了增量、減少了存量。針對當季地膜,重點做好田間“一揭二摟三撿拾”(即生育期適期揭全膜或邊膜、春秋季機械摟膜、對土壤0—15厘米耕層廢舊地膜撿拾),落實“三撿三平”。針對耕層地膜,重點做好耕地后整地前的機械撿拾工作。對58個二級中度污染的團場,全面開展扎膜輥撿拾作業;對48個三級重度污染以上的團場,開展“扎膜輥撿拾+0—15厘米耕層機撿拾作業”。各師(市)根據不同農業條件,在棉花、甜菜、制種玉米等覆膜作物上積極探索治理方法,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成效。
三是增強政策保障,加大科技支持。用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職工購買新型殘膜回收機械,各團場回收機械數量大幅上升、機具類型加快更新。近三年來,兵團安排科技專項資金支持陳學庚院士等科研團隊,開展農田殘膜污染綜合治理技術裝備研究示范,不斷提升廢舊地膜機械化回收水平。安排本級財政資金通過廢舊地膜回收補貼、廢舊地膜污染監測和評價、回收再利用補貼、連隊“兩委”工作獎勵等方式,在覆膜面積大、基層組織能力強、職工群眾積極性高的26個團場、115萬畝棉田上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試驗示范,不斷提升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嚴格執法監督,推進源頭治理。深入貫徹落實《農用薄膜管理辦法》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田地膜管理條例》,督促農用地膜生產銷售主體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圍繞地膜生產使用關鍵環節,組織多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使用非標準地膜行為,嚴把農用地膜“生產關”“質量關”和“使用關”,杜絕非標準地膜流入農資市場、進到田間地頭。引導職工群眾全面推廣使用大于0.01毫米的標準地膜,為機械化高效回收利用打好基礎。
五是弘揚生態文化,動員全民參與。突出文化引領作用,將“當好生態衛士”納入連規民約,通過多種媒體、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廢舊地膜污染治理宣傳動員工作,發動了群眾、營造了氛圍、凝聚了共識。綠色種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職工群眾開展殘膜回收利用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相關市場主體不斷增加,基本實現了廢棄地膜回收利用“從地下到地上、從地頭到網點”,打通了“從網點到企業、從企業變產品”。
原標題: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典型經驗之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強地膜治理 當好“生態衛士”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