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于公司測算:未來十年,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潛在的市場空間超過6500億元。但過去十年間我國每年進行生態修復的礦山占比不超過2%,這一市場一直未得到有效釋放。
據監測,截至2018年底,我國礦山開采占用土地面積超5400畝,其中歷史遺留礦山和正在開采所占比例分別為63%和37%。這些沒進行有效修復的礦山會給周圍生態環境帶來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土壤荒漠化等問題,如其中的重金屬殘留滲透進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中,更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
礦山修復正迎來各方關注
不過從近期國家到地方層面的動作來看,這一困境有望得到新的突破。2022年9月以來,河北、甘肅、內蒙古等地陸續發布了五年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文件,加上黃河、長江兩大重點流域治理政策,礦山生態修復被反復提及。
河北預計完成6900公頃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甘肅將按照“誰修復、誰收益”原則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內蒙古擬爭取黃河流域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等等,地方性礦山修復目標任務、手段措施明確,這背后當然也不乏受國家層面重視及要求的推動。
日前,生態環境部繼印發“黃河大保護”重磅政策后,緊跟著便出臺了《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技術方案》等三份有關“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調查評價的文件,正式全面啟動相關工作,并且具體到調查對象分類、資料收集、取樣分析等6項主要內容與流程,初步構建了礦山污染調查評價的技術體系。
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中亦提及,將“推動長江流域有關省市加強錳渣庫綜合整治,加強礦山生態修復和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預警”,同時“嚴格尾礦庫項目準入,系統排查污染治理成效,加強尾礦庫污染防治。”
四大難題當前,行業創新力不足
重視程度日增,按照辰于公司的分析,我國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上主要有四大難題待解:
①規模較小,小型廢棄礦山居多、分布零散,難以界定責任方;②地方工作落實不到位,普遍治理礦山都是從易到難,缺乏統籌規劃,導致后續工作難以推進;③資金投入不足,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較差;④市場潛力釋放緩慢,參與到其中的企業不多,技術創新持續受阻。
責任劃定不清晰及資金不足問題正是造成大量歷史遺留礦山問題的關鍵所在。近兩年,在“誰開發、誰修復,邊開采、邊修復”要求下,新開采礦山已基本能達到環保要求,重點就集中在歷史遺留礦山修復上。
另一方面,礦山生態修復作業周期長、體量大,大部分中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修復成本。而且,受限于發展程度,國內礦山修復市場也缺乏強有力的企業,整體創新不足。另,與之相關的土壤修復類企業入局也較為謹慎,參與礦山修復項目的意愿不高。
難點多、顧慮多,礦山生態修復卻勢在必行。步入“十四五”時期,相信隨著上述政策要求及國家資金的落實,這一規模達千億量級的環保市場吸引力也將有所增強,帶動企業參與到相關設備、方案的開發中去。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