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危險化學品項目由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東北地區轉移,并在承接轉移項目的21個省份中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整治。
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數量和規模突然涌入對承接地造成不小的沖擊。更值得注意的是,大批量化工產業進入,環保處理基礎設施欠缺、環境安全隱患曝光,承接地的環境監管承壓。例如在甘肅酒泉、寧夏石嘴山等地承接東部化工項目的園區被通報批建不符、違法排污等問題。
承接地的工業基礎等條件欠缺,諸多化學項目面臨較大的環保壓力。以揮發性有機物(VOCs)為例,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回收會用到大量的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大量的VOCs逸散。同時,化工產業生產工序多,原材料種類繁雜、用量大,導致VOCs排放物成分復雜。如何在產業轉移的大形勢下把握好環境關,尤其是對VOCs的重點監測?
環境承壓度亮起“紅燈”
相比技術密集型產業,化工產業無需占據資金、人才密集區域,而是更看重資源和經濟優勢。基于上述考量,從20世紀初,我國一批化工產業從蘇南往蘇北、安徽、江西等沿江地區發展,2016年后由于化工集中度增高帶來的安全隱患,部分產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
化工行業高能耗、高排放、帶來不小的環境影響,但其高經濟附加值又讓人們趨之若鶩。廢氣、廢水和廢物是化工產業的主要污染物。其中,廢氣排放報了經收集處理后排放有組織排放,生產過程中或廠區內逸散出無組織排放兩種方式?;ぼ囬g工作時產生大量廢氣,其中無機物經預處理被大致去除,主要剩余VOCs。盡管在生產裝置等環節均采取密閉結構,并對VOCs進行收集處理,但是仍有大量物質散于空氣環境中,難以做到萬無一失。
據相關數據統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分別在2006年、2012年、2015年達峰,到2020年分別下降了77%、32%和53%,其中二氧化硫和PM2.5排放量已降至百萬噸級,但VOCs排放下降趨勢仍不明顯,排放量仍然是千萬噸級。這一數據與化工廠排放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VOCs是PM2.5、臭氧等形成的重要前體物,種類、來源繁多,治理困難。VOCs排放量過大且相對集中,在空氣中進行復雜的光化學反應,進而產生臭氧污染。臭氧正逐漸取代PM2.5、PM10,成為城市主要污染物?;ぎa業遷移發生變化,但VOCs的排放數據高居不下,承載著大量化工廠的區域環境承壓嚴重。
精準治理交出“成績單”
持續開展VOCs監測是落實VOCs污染防治規劃的前提,也是未來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方向。一系列VOCs監測和研究工作徐徐展開。目前,VOCs治理從工業源、移動源和面源入手,工業方面,重點關注從石化、化工;移動源方面則從機動車,尤其是汽油車的燃油、蒸發、尾氣排放等方面加強治理。
2017年底,在污染較重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關中、遼寧中南部、武漢及周邊地區共78個城市開展對美國光化學評估監測網絡(PAMS)重組和升級前規定監測的57種非甲烷烴組分和13種醛、酮類VOCs組分的手工監測。除手工監測外,19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還開展VOCs組分的自動監測。
基于手工、自動監測方案,大氣VOCs監測網絡雛形已建立。截至2020年第1季度,我國已有120個城市開展VOCs監測,其中54個城市開展手工監測,24個城市開展自動監測,42個城市同步開展手工、自動監測。
從我國從事VOCs治理產業的主體看,其規模不斷擴增。近年來從事VOCs治理、檢測和服務企業大量涌現。截至2020年,全國從事VOCs治理相關的企業超2000家以上,其中治理企業約200家。
頂層設計抓牢“主動權”
但由于城市大氣VOCs的業務化監測工作開展時間較短,還存在監測方法標準體系不完善、數據質量不高、數據挖掘與利用不夠深入等問題,這就需要政策步步完善。
2022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與2020年相比,六項大氣污染物濃度均下降。但是,目前我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仍未擺脫臭氧污染,這結論意味著VOCs治理任重道遠。
據生態環境部數據統計,我國VOCs排放源以工業源為主,約占總排放源的55.5%。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明顯。VOCs工業排放源在主要包括石油化工與煤化工、包裝印刷、表面涂裝等行業,年排放量均超過100萬噸。工業排放源是VOCs治理的重點關注領域。
《“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等多項助力VOCs治理政策相繼發布,明確了VOCs治理的工作重點、核心環節,不斷完善VOCs排放標準體系,層層加碼污染防治行動力,打造適合現階段國情的VOCs污染防治政策體系。
生態環境部在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抓緊推動出臺《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強化PM2.5污染防治的同時,深入開展VOCs綜合治理和源頭替代,推進VOCs和NOx協同減排,爭取到2025年,VOCs和NOx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實現PM2.5和O?協同控制,全面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總體來看。VOCs的排放量尚多,“十四五”VOCs減排擔子不輕。隨著VOCs監測、網絡技術的不斷迭代以及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的完善,將實現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因子、重點時段VOCs監測全覆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生態環境經濟協同發展社會。
(資料來源:財新網、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韋伯咨詢等)
原標題:化工產業轉移加速 如何把好VOCs監測安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