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江蘇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草案)發布
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深入實施,船舶污染防治理念深入人心。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近期審議通過了《江蘇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旨在進一步建立健全船舶污染防治長效機制,保護長江水域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
條例草案的制定,可以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固化“江蘇模式”的成功經驗,更好適應當前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新形勢新任務,對全國其他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的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發揮標桿作用。
內容提要
第三十六條 船舶應當加強主機、輔機設備維修保養,尾氣排放應當符合國家和省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定,且不得排放明顯可見的黑煙。
第六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船舶向大氣排放明顯可見黑煙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并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
監管難點:船舶污染防治現場監管的難點解析
1 現場監管存在的難點問題
不論查處任何船舶污染排放行為,現場只能是登船檢查,執法難度、執法成本和安全風險上一直存在著“三高”現象。尤其是面對經常性的夜間執法,不僅執法人員本身面臨復雜難測的安全風險,執法過程本身也缺乏便民安全措施。
2 登船檢查干擾船舶正常航行
現場監督的動態執法方式,對前后船、交會船的正常航行造成干擾,尤其是夜間執法,干擾程度會更大。
3 傳統執法存在預警預控困難
傳統監管模式下,完全依賴人力資源,人不到就看不到、艇不到就管不到,影響了執法效能,預警分析和預警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針對上述船舶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管理難點,先河環保提出船舶污染監測系統解決方案,協助提升一線執法人員分析、管控、預警船舶污染狀況的能力和水平,推進非現場執法和信息化移動執法能力建設,以期達到由點到面的系統監管水平,助力船舶污染防治。
先河船舶污染監測方案
先河環保借助20年積累的成熟、先進的各種大氣、水質監控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水上環境監測的智能化、信息化、統一化、覆蓋化和協調化,助力各級海事、生態環境等監管部門直觀掌握船舶污染狀況,為提高監管效率和應急反應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方案亮點:建立船舶排放精準監控決策支持平臺推進海事現場監督模式由“人力監督”向“平臺監督”的轉型

1 實現船舶動態信息可視化
通過可視化界面,方便、直觀地了解轄區船舶污染排放動態,降低監管人員工作強度,提高效率。
2 實現船舶目標監控多元化
通過船舶尾氣遙測、高光譜溢油監測、傅里葉紅外危化氣體泄露監測、傳感器空氣質量和環境水質監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船舶污染管控目標的多元化監控,提升船舶污染排放事件的識別與監控水平。
3 實現船舶違法取證智能化
建立以“冒黑煙”船舶自動抓拍為代表的AI智能識別系統,實現船舶顯性違法行為的智能識別與自動取證,助力船舶污染防治由“汗水型”向“智能型”轉變,提升非現場執法監管水平。
產品優勢:兼容多種先進監測技術
船舶尾氣監測系統
XHSEMS8000

技術原理:煙羽接觸式原理(嗅探法)
由國標法二氧化硫自動監測儀(紫外熒光法)、氮氧化物自動監測儀(化學發光法)、二氧化碳自動監測儀(氣體濾波相關紅外法)、氣象、數據采集儀、中心站等組成。
船舶經過航道時排出的尾氣由系統恒流采樣裝置抽取到系統內部進行檢測。
國標法自動監測儀具有低檢出限的特點,因此,該系統能夠準確檢測船舶排放尾氣空氣稀釋后的氣體濃度。
根據氣體濃度計算船舶燃油硫含量,實現不登船自動識別違規使用高硫油的嫌疑船舶。
塔式成像高光譜溢油監測系統XHGGP-90

XHGGP-90塔式高光譜儀,實現近實時數據處理,對水面溢油污染及時預警
塔式成像高光譜儀相對于無人機式成像高光譜儀,可實現更長時間的運行,在有一定亮度時即可進行持續監測。可實現近實時的數據處理,用戶可便捷遠程獲取當下時間的水面溢油分布數據。
傾斜式布置方式,掃描成像范圍相對較大,在水閘、支流匯集處、出海口、臨水高山等地均可布設。可為水面溢油污染防治中遇到困難的問題進行診斷,提供非現場執法依據。
先河環保將以“智慧監管”為指導思想,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優化水上非現場監管及執法取證方案,實現重點水域智能監管,非現場遠程執法服務目標,助力船舶排放控制區減“減污降碳”目標完成。
本文系先河環保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