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22年9月5日,《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正式發布,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作為我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促進條例受到了廣泛關注,環保在線也對此進行了梳理。促進條例明確,鼓勵和支持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深圳開展產業化應用研究;面向智能終端、5G、智能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市場,加快完善相關標準體系,降低測試認證成本;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應用,提升對生態風險的防范處理能力;發揮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加大對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信用擔保力度等等內容。
從內容來看,對“AI+”的發展持大力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并以法治規范人工智能產業有序發展,這是人工智能產業向前邁進的重要舉措。應用場景上,很顯然節能環保也是不能落下的。就目前,環保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程度來說,仍待優化。
業內人士分析,AI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點,而統一標準、減碳意愿和技術攻關是雙方能夠深度接駁的三大難關。
科技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鼓勵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態環保、醫療健康、教育、養老等領域持續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實際上,人工智能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尖端技術發展是全世界高端技術研究的著力點,也是賽道,國家對此的支持不用贅述。
那說到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兩山”理論的踐行又是毋庸置疑的,“雙碳”目標在前,節能環保行業的前進大方向也不會變。從能效提升、精準控排、大數據監管、“零碳細胞”構建等等方面來看,人工智能與環保行業的碰撞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逆的。從實踐結果來看,AI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預測、監測以及控排上的作用無可替代,無論是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零碳港口,都少不了AI的身影。
行業發展至此,人工智能界的“大佬”也都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環保。比如科大訊飛,2021年就回應稱,“環保領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一”,已經攜手生態環保領域開發者與企業客戶,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技術創新與成果孵化。
如今,人工智能在環保的應用包括智能垃圾分類、智能環境監測、智能無人駕駛環衛車、智慧水務平臺、智慧環衛平臺、智能火點/黑煙尾氣監測等等。作為節能降耗、減污減碳的利器之一,環保行業正在加速進行的智慧化升級繞不開AI技術加持,這也沒啥懸念。
不過,
人工智能與環保行業的融合很多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就像此前
“濕垃圾資源化綜合處置線上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主任曹曼作“濕垃圾綜合處置智能工廠案例分享”時所指出的,濕垃圾綜合處置智能工廠建設大部分還停留在“可視化”的層面,實現的是單元智能,與理想的智能工廠還是有差距的。
所以說,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不僅對于AI產業來說是個“躍進”的信號,對于環保行業的智慧化升級來說,也一定會產生催化作用。當然,兩個產業的融合并沒有那么簡單,盲目更新軟硬件的做法并不明智,做好“實用性”和“適用性”規劃也是很重要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