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環保人說難難難,倒讓人想到,我國芯片行業這兩年也是“暴雨風霜”,自主研發的壓力讓華為都不得不喊出“活下去”的口號。
不過,也許轉機就在一瞬間。
日前,有新的論調表示,芯片行業遵循了50年的“摩爾定律”也許將被打破,而“后摩爾時代”由軟件和大數據驅動的定制化芯片將要“搶地盤”,為企業建立更大的差異化優勢。在超級摩爾定律和超越摩爾定律的兩個方向上,我國芯片行業未來得到了很多專家的一致肯定,并預測我國芯片產業市場規模10年內必將翻倍。
從細分領域突破,于高端芯片能力不足的現在來說,確實不失為國產芯片企業的突圍之道。
而就在日前舉辦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有不少國產芯片產品帶來了震撼的視覺沖擊,并且其相同的特征都是“專精”。比如在云端推理領域突破,在云游戲和云手機應用方面攻關,以及在算力數據上單支躍進等等。據悉,2021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已經突破了三成,今年前7個月,國內進口芯片減少430億顆。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國產芯片技術突破,加速邁進空白區域是不爭的事實。短期內拼不過通用芯片,就在專有芯片領域進行極致優化,這樣的策略思路清晰,成果斐然。再回頭看看環保行業,細分領域崛起,專精特新當道,別說,“難”在了一起,也想到了一塊兒。
環保行業經過“十三個五年計劃”,圓滿完成目標的同時意味著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基本面保持穩定,各項數據都穩步回升。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也明確表示,“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比如2021年公報中就顯示,還有3成左右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
在更進一步的道路上,“雙碳”目標指引至關重要,我國朝著碳達峰碳中和開始謀求技術攻關、智慧升級、協同治理、單點突圍,以及扶持和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
瞄準“專精特新”是有道理的,環保行業是個“中小企業占比高達80%”的市場,也是個萬億“金堆堆”中難出一個“千億巨艦”的市場。而經歷了2018年的“寒冬”,經歷了“國進民退”,經歷了跑馬圈地,經歷了同質化嚴重的上半場,“差異化”將擔起環保行業競爭下半場的強突關鍵詞,或為“活下去”,或為“超車”。
聚焦關鍵領域、瞄準薄弱環節、深耕細分領域,這些有著與體量不相符的高“含金量”的專精特新,正是我國注重細分領域治理的重要縮影。
一如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危廢,發展之初都被看作是固廢處理領域下的“附庸”,卻在眾多頭部水泥集團加入賽道后讓市場認清了其炙手可熱的屬性。典型的就包括海螺環保,2020年成立,到2021年9月已經在全國21個省份拓展了近百個固危廢項目,今年3月順利上市。
再如危廢處置,目前是固廢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門賽道,而且由于技術門檻高,獲得了廣泛關注。在該領域專注危廢綜合處理的叢麟科技已于8月25日在上交所登陸,更細分一點,以含金屬污泥類危廢處置利用為核心業務的飛南資源也在走創業板上市的流程。
所以說,專精特新企業在一個從重投資為主轉向以技術和能力為主的節點上,既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也扮演了“鯰魚”的角色,定位精準、技術過硬是非常典型的特征。而他們的細化可以到什么程度呢——博匯特,水處理生化技術;泰源環保,裝配式污水廠;潔普,智能固廢破碎設備;力鼎環保,高端分散式污水處理裝備;倍杰特,高含鹽廢水資源化技術;揚德環能,煤礦低濃度瓦斯發電、超低濃度瓦斯氧化供熱......由此,也能一窺端倪。
關于環保行業各大細分領域的發展,環保在線的全線追蹤一直沒斷過,在此簡要做一些總結分析:
1、固廢領域
除了上述提到的危廢處置之外,“無廢城市”建設這個概念帶動的工業廢棄物資源化,農膜處置,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置等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也有不少企業瞄準了固廢處置的預處理環節,這也是我國貫通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其影響垃圾分類效果,也直接關系到末端資源化的轉化率。像潔普一樣,斯瑞德主攻破碎設備,而弓葉科技主攻智能分選,類似的企業也不少。
2、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處理和市政污水處理的盤子接得差不多了,農村污水處理還有一些“適配性”問題待解決,然后就是兩個主干道——海綿城市建設以及高難度廢水資源化。城市的“海綿化”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非常重要的思路有2個:①雨污分流;②管網建設,這些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翻看環保在線往期內容。高難度廢水處置,上文提到過高鹽廢水,就是類型之一,而目前針對高難度廢水資源化的解決方案非膜技術莫屬,所以涌現了如寧波水藝膜、久吾高科、津膜科技等這樣的“小巨人”。
3、氣處理
不用說,當前藍天保衛戰的絕對主題——臭氧與VOCs肯定要點名。據預測,到2025年,VOCs治理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300億元。實際上,這也是各地尋求空氣質量改善的重大突破口,并且其影響的行業眾多,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專項督察、技術幫扶、現場執法、排放標準和規范等等。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隨著減碳進程推進引起廣泛關注的甲烷減排,其作為第二大溫室氣體,升溫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0倍,連連被指“影響被低估”。隨著中美宣言的推動,預計近兩年對甲烷減排的關注度會再上一個臺階。
4、環境監測
水、大氣監測這些暫且不提,重要是人所共知的,來說一下在“雙碳”影響下火起來的“碳監測”。自2021年9月《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發布以來,眾多技術指南一一落地,需求已經開始釋放。另一方面,環境監測總站的高級工程師曾表示,我國現有監測網絡并不足以覆蓋所有大氣溫室氣體的監測因子,且國產儀器參與度和成熟度確實不夠高。綜合一下,國產碳監測儀器儀表的市場,等待填補。
除此之外,清潔能源賽道基本上全線都有發展空間,其中氫能、生物質能和動力電池目前“人氣”很高,連帶的動力電池回收熱度再上高峰。在這個領域做細分的,有些從材料入手,有些從檢測業務入手,也有些從產業鏈上尋找機會,在此不一一贅述。
至于環衛領域,當前的發展形勢頗有點從細分走向一體化的趨勢。曾經不少人詬病環衛服務板塊過于碎片化,典型的表現就是項目招標分包,而現在環衛領域的整合趨勢明顯。再看環衛項目招標,不少大標均以“城市管家”、“城市服務”這樣類似的形式出現,而環衛企業也開始與物業企業爭奪城市服務空間,一體化行情走俏。
總結:
其實現在會看到不少企業在“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環保在線始終認為,不要輕易“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國家對于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視和扶持給環保80%的“坐席”帶來了新的機遇,進入拼技術、拼運營,樹立品牌價值的新階段,環保行業“啃硬骨頭”的關鍵還是“針對性”和“專業性”。
我們曾不止一次告訴中小微企業,“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專精特新的全國“選拔”,又一次印證了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