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青海湖流域完成300個各類生態監測站點的布設工作,至此實現了整個流域的環境監測全覆蓋。追溯至2010年,青海省開展青海湖流域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工作以來,陸續開展了青海省咸水湖、鹽湖水體監測體系和青海湖生態環境監測與綜合分析平臺建設,并且建立了青海湖水體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水體生態安全評估指標體系。
目前,青海湖流域已經完善了以生態定位監測綜合站、專業定位監測點、工程跟蹤監測點等生態監測站點為主,流動監測(巡測)站為輔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要說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構建,截至2021年已建成1946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布設38880個國家土壤環境監測點位,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設置噪聲監測點位76273個;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建設遙感監測(含黑煙抓拍)點位2956個;截至目前,已經設置140多個各類監測點位,組建全國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
而流域監測,從每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也能看出,整個監測體系趨于完善。
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有1017個國考斷面,黃河流域有265個國考斷面,珠江流域有364個國考斷面,松花江流域有254個國考斷面,淮河流域有341個國考斷面,海河流域有244個國考斷面,遼河流域有194個國考斷面,浙閩片河流則有198個,西北諸河107個,西南諸河133個。

(圖源: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實際上,自1999年起,我國就已經在部分主要流域開展了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的試點工作,松花江、淮河、長江、黃河及太湖流域的重點斷面均建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然后是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太湖、巢湖、滇池流域等等,并建立月報和周報制度。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還在不斷披露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2022年前6個月,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3%,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

(圖源:生態環境部)
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水環境保護的重視,流域監測網絡“加密”工作也是馬不停蹄。
就說黃河流域,2001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就批復成立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先后完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皇甫川等重點支流航空遙感動態監測等多個項目。2020年,生態環境部曾在例行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監測,生態環境部將融合衛星、航空、地面等監測手段,形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的流域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并提出了4項重點建設任務,顯然進一步強化了黃河流域監測工作。
我國治水經歷了從碎片化到一體化,不僅是因為其流動性,更是因為其跨區域性的特點。因此,江河湖海的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更講求整合資源,發揮上下游協調作用,統籌布局,科學管理,以及長治久清。在此過程中,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重要性毋庸置疑,全要素、全時空、多尺度、多維度的監測是全面評估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依憑。
目前,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流域監測網絡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地表水監測機動性、精準性不夠,水生態監測方法、評價標準和技術規范缺位較多,流域監測能力不平衡、不充分,流域統籌協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凸顯不足,流域監測大數據平臺仍未“合龍”,諸如此類問題還需要加足馬力,全方位推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