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點點“加料”,就能提升土壤30%的聚水能力,這樣的技術是不是太棒了!那么這項技術有什么用呢?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據悉,河南一科學家在世界性難題——干旱地區土壤治理上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通過對“反應擠出”技術的研究和創新,新技術已經在新疆和東北等地區的鹽堿地治理上成功應用。
鹽堿地,在東北、西北、華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最易生成,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鹽類集聚嚴重影響了作物生長。除了自然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耕作管理不當也會導致積鹽進而形成鹽堿地。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
東北,擁有我國最豐富的黑土地資源,東三省更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糧倉”,但東北地區的鹽堿地規模也十分搶眼,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擴張,鹽堿化程度加重一度成為北方地區的一塊“心病”。類型多樣、差異大、成因復雜,鹽堿地治理和修復面臨的形勢并不樂觀,這也讓人不得不重視。
眾所周知,我國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下了大工夫,對耕地的重視更甚,鹽堿地修復雖然與場地修復有著非常本質的區別,但是二者都很依賴技術推動力,且修復周期長,投資大,這是所有土壤修復的典型特征。即便如此,政策導向仍然吸引了資本箭頭,近年來,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曲線不斷走高。
最典型的證明就是,土壤環境修復項目數量逐年增加,2021年不完全統計的規模超過3600項,投資規模超過150億,5年內幾乎翻了一番。但縱觀全國熱力圖可以發現,土壤修復投入較大的基本在南方,這也表明大多為建設用地修復類。事實也確實如此,這類項目占比大約為51%左右,而農用地修復治理占比不到20%。
鹽堿地,真的是可以再利用的嗎?或者,鹽堿地再利用有前途嗎?
曾有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可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畝。目前,因工藝不同,修復程度不同等因素,鹽堿地畝修復成本幾百到幾千不等。如果真的沒有什么概念,那就看山東微生物技術改良,一畝地投入100元,算是低投入了。假設,5.5億畝可用鹽堿地的畝投資都是100元,那么整個市場投資輕松就能累積到550億以上。與此同時,100元投資能換得增收300元,投資效益翻兩倍。
當然,鹽堿地畝修復成本暫不可能都很“友好”地奔著100塊去,不過整個市場成長空間不妨以小窺大。而就投資效益而言,也可以“上不封頂”。
“以漁降鹽、以漁降堿”的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2016年到2018年于景泰縣帶動戶均增收2400元,在28個不同類型的鹽堿地水產養殖示范區累計錄得總產值75.5億;濰坊濱海示范林基地,利用“北柳”進行鹽堿地生態治理,打造了“檉柳+肉蓯蓉”培育新模式,畝產值可達5萬+,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目前,我國舉世聞名的海水稻,就是一種耐鹽堿水稻,為鹽堿地的再利用找到了一條實質性道路。截至今年5月,耐鹽堿水稻品種已有8個通過國家審定,截至2021年1月,全國已有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簽約,意味著海水稻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啟動。
鹽堿地直接利用有出路,鹽堿地修復有市場,鹽堿地再利用有支撐,鹽堿地里的“致富經”,你還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