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新增環境服務專題展。北京瀧濤環境科技攜超低氮燃燒技術與裝備、空氣消毒防疫裝備、沸石分子篩材料等最新產品和技術亮相專區。
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我國環保產業最明顯的變化有哪些?未來發展如何?瀧濤環境董事長潘濤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環保產業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最明顯的變化是,從過去以末端治理為主到如今更注重源頭控制,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未來環保產業有三個主要方向,一是環境監管模式進一步改進;二是技術創新驅動新的發展;三是要多吸收其它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
北京瀧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于2015年,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定位為生態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擁有水環境治理,水環境智慧管理,清潔燃燒,廢氣治理,土壤與地下水調查和修復五大業務方向。
潘濤是瀧濤環境的董事長,正高級研究員,曾任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技部)主任、國家環境保護工業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生態環境部)主任。

瀧濤環境董事長潘濤。受訪者供圖
多用可再生能源、多用綠電是未來北京市實現碳排放下降的一個主要方向
新京報貝殼財經:瀧濤環境業務涵蓋水環境治理,水環境智慧管理,清潔燃燒,廢氣治理,土壤與地下水調查和修復五大業務方向等板塊,對于公眾來說這些名詞可能都比較專業陌生,能否請您結合具體應用場景重點介紹下公司核心業務?
潘濤:我們是一個以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為主的公司。我們的業務對公眾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我們治理環境的效果是公眾能夠切身感受到的。比如在大氣方面,我們有兩個重點的方向,燃氣鍋爐超低氮燃燒技術和裝備,我們做的低氮燃燒,燃燒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濃度非常低;另外,我們廢氣治理主要是針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控制。
NOx和VOCs減排是目前國家大氣污染治理最難的兩個方向,也是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重點要求的方向。解決空氣質量問題,主要是解決PM2.5和臭氧污染超標,而超標的重要原因就是NOx和VOCs這兩個污染物的排放量較高。如果這兩個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環境質量就會逐漸改善,大家能看的藍天就會越來越多,這是能直觀感受的。
在水的治理方面,我們也有兩個重點方向,一方面是水環境的智慧監管,我們現在主要聚焦于排污口的規范化建設,我們借助數值模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水環境監管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基于濕地的水環境生態修復。通過這些能夠實現公眾能夠看見的水清、岸綠、有草、有魚的目標。
新京報貝殼財經:今年年初,北京市印發實施《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出今年全市及各區碳排放強度要下降3%左右。您認為北京市該如何實現3%的目標?
潘濤:據我了解,北京市印發的2022年行動計劃是第一次在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行動計劃中加入碳排放強度指標,體現了減污和降碳相協同的治理思路,要求全市及各區碳排放強度下降3%左右,應該說這是初步的目標,未來還將進一步深化。北京市在碳排放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過去10年間,基本上北京市碳排放總量已經實現了穩中有降。
我認為,對于北京市來說,在充分重視節能的基礎上,多用可再生能源,多用綠電是未來碳排放下降的一個主要方向。
環保產業最大的變化是從過去以末端治理為主到更注重源頭處理
新京報貝殼財經:“雙碳”背景下,環保行業該如何捕捉機遇,最終實現“碳中和”?如今環保產業結構又有哪些改變?
潘濤:過去的環保產業是以污染治理為主,并沒有包括控制碳排放,在國家提出“雙碳”目標后,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進一步明確為國家的戰略方向。環保的產業在原來傳統的大氣污染治理的基礎上,在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傳統污染物排放的同時,也要加強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如何在傳統的污染治理的基礎上降低碳排放,這也是我們產業努力的方向。
新京報貝殼財經:作為多年來環保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你感受到最明顯的變化有哪些?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未來在哪?
潘濤: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的環保產業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從過去以末端治理為主到如今更注重源頭處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我認為未來環保產業有三個主要方向,一是環境監管模式進一步改進;二是技術創新驅動新的發展;三是要多吸收其它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
如何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降低碳排放?這些都需要通過政策的引導來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可能是未來環保產業發展要思考的一個基礎性問題,也是未來環保產業發展要解決的核心難題。
從環境工程、環境設備和材料、環境監測和監管、環境服務等方面來分析,中國的環境污染防治市場規模很大。從控制碳排放的角度,首先是要研發應用能從生產過程中盡量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的新技術、新裝備,實現源頭減排,另外還要考慮碳吸收、碳捕集、碳封存,這些都是需要有技術支撐。
再者,因為環保是一個交叉性、綜合性的學科。未來中國的環保行業要多吸收其它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多吸收國際上的技術創新成果,然后通過腳踏實地的研發,開發出一些真正能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的技術、裝備和材料。這樣,中國環保產業未來才有健康發展的基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趙方園 實習生 林靜宜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本文系新京報與瀧濤環境授權發布,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