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決策部署,深入解決生態園區地下水污染頑疾,衢州市常山縣堅持高站位、高標準、高要求,堅決打好園區地下水污染整治攻堅戰,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換來了金山銀山。經過治理,園區下游地下水苯胺類、硝基苯類濃度值降幅達88.89%、83.9%。2022年1-7月,水質持續保持穩定,實際監測26周,二類水出境達100%,其中一類水出境達9周,占比34.6%,較去年同期上升2.5%。
一、提高站位、集成攻堅,啃下硬骨頭
一是“一線指揮”,凝聚動力。先后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生態園區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高規格召開整治決戰決勝動員會;黨政主要領導累計8次召開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地下水整治相關事項,28次赴生態園區現場督辦,要求全縣上下以最高的政治站位,從“會場”到“戰場”,確保無條件、全身心投入到整治決戰中。
二是“三專聯動”,形成合力。建立“專班運作+專職推進+專業指導”工作方式,組建“1+7”實體化運作專班,“1”即縣級工作大專班,“7”即7個服務提升小專班,從相關部門抽調26名專業型干部集中辦公,形成合力、集中攻堅;邀請國家、省級環保專家團隊、第三方機構,對照標準、科學把關、列出清單,科學制訂了《生態園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狀況風險評估報告》、《生態工業園區地下水污染管控方案》等。
三是“四查機制”,提高效力。緊扣督察反饋及群眾投訴問題,制定“企業自查、園區普查、專家核查、部門復查”的檢查機制,對企業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多輪排查,列出問題清單,完成生態園區“一園一策”及化工企業“一企一策”整治方案。按照“日會商、周例會、月排查”的溝通協調機制實時跟進整改進展。已開展3輪排查,發現并整治各類環境問題300余項。
二、拉高標準、“五步法則”,根治舊病灶
一是聚焦“停污”,治本斷源消隱患。針對原來地埋式管道輸送生產廢水易發生破損、滲漏問題,利用機器人排查方式,掌握地下污染狀況、濃度、分布等情況,清理雨污管道近1000米,新建管道2000多米,建設空中管廊2000余米,實現園區企業污水輸送由地下改為空中,既便于檢查,又避免地下管道輸送造成污染。
二是聚焦“截污”,科學分流防外擴。厘清園區雨污排放系統,永久性封堵原雨水排口,新建雨水排放系統,雨水、污水變“合流制”為“分流制”,“污水零直排”建設通過省級驗收。根據地下水走向,結合園區地勢特點,通過設置截流井和止水帷幕的方式,完全截斷、隔絕受污染的地下水外流。地下水截流井從3座新增至99座,全面截流、抽提至污水處理廠處理。針對雨季水量充沛的情況,通過在最下游位置建設長258米、平均深度10.8米的止水帷幕攔截。
三是聚焦“治污”,點面結合強治理。針對不同點位土壤地下水污染狀況,對不適合抽提的在產企業,結合污染因子和點位,建設18口注藥井,開展針對性注藥,實現污染物現場消解,就地治理。針對被止水帷幕截留的污水,建可滲透反應墻,與止水帷幕無縫銜接。地下水在可滲透反應墻中反應、過濾,消除污染因子,實現達標外排,水質各項數據指標持續穩定在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及以上。
四是聚焦“減污”,變廢為寶清源頭。為徹底清理“病灶”,針對地下水經過土壤污染濃度較高點位,不斷帶出污染因子的問題,將高濃度點位的污染土進行開挖清運,通過水泥窯固廢協同處置,實現污染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做到固廢不出縣、危廢不出市。
五是聚焦“驗污”,系統管理助長效。建設47個長期監測井,對地下水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實時掌握治理動態效果,保障治理成效。自2022年4月底以來,氟化物、氨氮等濃度下降明顯,其中最高點位降幅達89.7%、60.8%,各污染物呈現好轉趨勢。同時強化智慧監管手段,集成環保、氣象、應急多部門監測系統,對企業污水、固(危)廢等的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轉移等進行全鏈條監督監測,構建園區污染問題主動發現機制。
三、拔高要求、轉型提質,展現新面貌
一是清退企業騰空間。圍繞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發展目標,對園區17家低效閑置企業分類出清,騰出土地空間200余畝,節約能耗1.03萬噸標煤,園區企業從23家精簡至6家,產業類別減少至2類。
二是配套升級換新顏。及時利用騰空后的廠房,完善道路、綠化及亮化等環境要素,建設集中統一的供熱、供電、供水等公用輔助設施,提高保障水平,優化整體功能布局。投資4.7億元,建設工業水廠、危化品集中倉庫、應急水池等基礎工程。
三是拉高標桿引鳳凰。對標省級標桿園區標準,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空間優化規劃,嚴格準入標準,限制高能耗項目落地,推動生態園區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以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服務推動生態園區化工企業兼并重組、改造提升。經提質擴容,進一步激發了原有企業常林紙業、利安隆科潤等進行二期投資,投資總額達3.4億元。
原標題:衢州市常山縣綜合治理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打造小園區提升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