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深入,我國大氣環境首要污染物PM2.5得到了有效控制,在2020年實現首次達標,到2021年進一步降至30微克/立方米。與此同時,另一大氣污染物臭氧(O3)濃度卻逐年升高,成為大部分地區夏季的首要污染物。在“十三五”末,全國337個城市中,有三成存在臭氧平均濃度超標。
在此背景下,各地紛紛開啟臭氧污染防治手段研究加速度。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為加強當地臭氧預報能力,實現臭氧污染防治時間、區位精準化,自2015年開始便針對臭氧規范化預報方法及流程缺失等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和業務實踐,并成功獲得授權發明專利“一種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方法”。
為了將這一技術進行轉化推廣,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起草了地方標準《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技術指南(DB61/T 1570-2022)》,并在2022年6月正式發布,成為國內首個環境空氣質量臭氧預報技術地方標準。內容上,該標準制定了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方案、工作流程、多模式臭氧預報及結果評估與優選、人工訂正、預報會商等內容及相關要求。
另,針對人工預報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的特點,這一標準細化了人工經驗訂正環節,擬定了“天氣形勢分析初判臭氧等級”“相似案例對比初判臭氧濃度”“近期實況分析終判臭氧濃度”組成的程序化人工訂正方法。組成的人工預報經驗數據集,使人工預報有據可依。
預報機制的不斷完善對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有何意義?
眾所周知,臭氧污染形成的原因復雜且機理難以捕捉,工業、交通、居民等人為源、移動源以及植被等天然源都會釋放臭氧形成的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加上目前我國還尚未全面開展臭氧污染研究,難以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臭氧污染防控措施。這種情況下,事先對污染程度、范圍和市場進行預判,便能及時有效地開展有差別防控,以更低的成本減輕臭氧污染程度。
8月23日,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了這一點。有關發言人表示,“在預測預警方面,生態環境部逐步形成了天地空一體化的臭氧及其前體物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基本實現了短期精準預報和中長期趨勢預報。”接下來,將緊抓重點行業臭氧污染前體物減排,進行精準管控和協同減排。
小結:
“十三五”以來,臭氧污染防治形勢日趨嚴峻,今年在異常氣候的影響下表現得更為明顯,部分城市頻繁啟動臭氧重污染天氣預警。因此,需加快臭氧形成機制研究、建立可靠的預報體系,以制定臭氧污染精準管控方案,實現其有效處理,從根源上減輕空氣污染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