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是生態環境領域源頭預防制度體系的重要一環,歷經多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在園區、礦產、能源、水利、交通、石化、冶金等領域,優布局、調結構、控規模、順時序、強措施,對于推動相關規劃的優化調整以及建設項目的高水平準入發揮了重要作用,累積了大量經驗和優秀案例。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推出本專欄,定期發布典型案例及專家解讀,供環評管理及技術人員參考和借鑒,共同提升環評的質量和效力。
案例一:某煤炭礦區規劃環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區位特點
該礦區為新建礦區,礦區規劃總面積708.16平方公里,礦區建設規模為3200萬噸/年,由南至北共劃分4個井田,均為井工開采方式。礦區屬于典型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態功能區,礦區內及周邊分布有城鎮、水源地等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礦區東北邊界緊鄰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南邊界),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十分重要。
二、重要生態環境制約因素識別
礦區內分布的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和白堊系砂巖含水層,是區域內具有供水意義的含水層,也是當地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分散式居民供水井的供水目標含水層;礦區規劃開采范圍與自然保護區匯水范圍的重疊面積,約占保護區總匯水面積的3.55%。如何充分發揮煤炭礦區規劃環評的引領作用,客觀評價礦區開發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保護要求和措施,是本煤炭礦區規劃環評的重要任務和評價重點。
三、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思路及主要內容
規劃環評重點分析與評價了礦區開發對第四系及白堊系含水層的影響、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以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一)對第四系及白堊系含水層的影響
礦區主要含(隔)水層結構見圖1。

圖1 礦區所在區域的主要含(隔)水層結構示意圖
礦區可采煤層埋藏深(大于700米),可采煤層導水裂縫帶發育高度約在28米至118米之間,主要在煤系地層及上覆直羅組地層中發育,局部導入安定組隔水層。規劃環評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了礦區煤炭開發對第四系及白堊系含水層的影響:
一是從導水裂縫帶與白堊系、第四系等地下水含水層之間的位置關系看,分析得出,礦區煤炭開采后導水裂縫帶發育高度頂界面與深層白堊系含水層的底部距離在46.9米至294米之間,與淺層第四系含水層底部最近距離約675米。
二是從安定組導入區隔水性能看,分析得出,礦區煤炭開采的導水裂縫帶與具有供水意義的目標含水層之間存在侏羅系中統安定組隔水層阻隔,隔水層巖性主要為紫紅色、棕色及雜色砂質泥巖和泥巖,全區發育。導水裂縫帶局部導入安定組隔水層的面積約7.3平方公里,導入區的安定組剩余隔水層保護厚度在46.9米至178米間,不會直接導通上覆含水層。
因此,礦區煤炭開采總體上對區域具有供水意義的第四系和白堊系含水層影響不大。
(二)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影響
礦區涉及2處城鎮集中水源地,水源地取水層均為白堊系含水層。水源地A已建成水源井13眼,其中12眼位于勘查區,1眼位于礦井1內,保護區總面積0.13平方公里;水源地B已建成2眼水源井,均位于礦井1內,保護區面積為0.0072平方公里。
規劃環評從水源地取水層位及開采沉陷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礦區煤炭開發對水源地的影響,結果表明,礦區煤層埋深大,礦區煤炭資源開采不會導通水源地各水源井的取水目的白堊系含水層;水源井及周邊導水裂縫帶未導入安定組隔水層,其頂部距離白堊系含水層底部大于110米,礦區煤炭開采對白堊系含水層影響較小,因此不會對水源地取水水源產生明顯影響。另外,根據沉陷預測,礦井1內的水源井所在區域最大沉陷影響半徑約380米,除位于礦區內水源地A的2號井及緊鄰礦區邊界的4號井,水源地A其余水源井距開采邊界大于800米,基本不受開采沉陷影響。規劃環評進一步提出了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根據沉陷影響半徑,對水源地A的2號井、4號井及水源地B的2個水源井建構筑物以一級保護區外擴380米留設保護煤柱。

圖4 礦區開采布局與水源地水源井的關系圖
(三)對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該煤炭礦區北側,規劃礦井4與之緊鄰,礦區開發對保護區濕地補水的影響是規劃環評的重點。規劃環評結合前述地下水水位分析論證情況,重點分析了保護區地表匯流影響。
規劃環評調查識別出礦區與保護區匯水范圍的重疊面積約23.58平方公里,占保護區匯水面積的3.55%。礦區沉陷影響預測表明,匯水區沉陷最大值約21米,通過與地形數據進行疊加分析,沉陷后匯水區地形總體變化趨勢與原地形基本一致,同時,地勢較低的中部區域,局部地段分水嶺向北發生偏移(圖5)。通過與原分水嶺對比分析發現,礦區北部礦井4煤炭開采可能導致該井田內局部地段匯水條件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地表匯流,影響面積約0.71平方公里,造成自然保護區地表匯流量損失約14.7萬立方米/年,約占自然保護區匯水總量的0.107%。
為切實減緩礦區開發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影響,規劃環評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礦區的開發建設時序和布局的建議,礦井4位于保護區匯水范圍內的北部區域暫緩開發。

礦區規劃開采區與自然保護區匯水區位置關系示意圖
四、專家點評
該煤炭礦區規劃環評的地下水專題有三個明顯亮點:
一是關鍵環境問題識別準確。地下水評價專題在充分調查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識別了規劃實施可能對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和白堊系砂巖含水層產生的環境影響,識別了安定組隔水層是對上述具有供水意義含水層起保護作用的關鍵層。
二是環境影響分析透徹。報告書合理計算了采煤引起的導水裂縫帶發育高度,分析了導水裂縫帶與關鍵隔水層的關系,揭示了煤礦開采對地下水的影響途徑。評價結果表明,采煤引起的導水裂縫帶發育高度主要發育在煤系及上覆直羅組中,僅有局部地段導入安定組隔水層,客觀評價了規劃實施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三是環境影響減緩措施針對性較強。在充分分析論證地下水等主要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報告書提出,在3個城鎮集中地下水水井的一級保護區邊界外擴380米范圍內留設保護煤柱,同時暫不開發位于保護區匯水范圍內的4號礦井北部區域。
總體上,本礦區規劃環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詳實、論述充分,對礦區開發及相關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較強指導性。
原標題:環評怎么做?專家來解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