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也不是只有中小微企業才要“活下去”,但作為工信部蓋章(“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中小企業強,地區經濟才會強”)的市場主體,占據了環保行業7成以上席位的環保中小微企業,更要“活下去”。為此,環保在線曾做過多角度不同的分析,并且為了助力環保企業盤活資源,借力互聯網,于2020年推出了環保行業線上展會——視環會,到今年11月8日就是第6屆了(點擊進入
2022視環會秋季展←)。
這些本文略過不提,環保在線發現,曾經被業界提及的,不少企業都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似乎也在環保領域得到了印證。其中一些上擴下延,榨干最后一點技術價值和服務價值的“兵法”值得探討和借鑒,也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些可用思路。
如果你關注最近的環保企業動態一定能發現,一旦企業想要“不務正業”,真的能每天一個小技巧,簡直上頭。
一、
生產電池的跟生產汽車的聯手,你能想象居然不只是為了造汽車?說的就是寧德時代,剛剛與一汽解放合資成立了解放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商用車以及車電分離等業務都還合情合理,加入碳積分交易,并且要切入電池回收服務,可就有些卷了。不過,隨著動力電池退役潮的來臨,我國確實在鼓勵生產方與銷售方加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快速覆蓋動力電池回收需求。
等等,這還不是寧德時代“卷”的極致,如果你聽說了他跟中國石化合作建“光伏充檢”加能站。從生產電池和銷售電池,愣是開始布局場景服務,提供應用解決方案,這可就是品牌價值的一次全面升華了。
二、
既然說到了動力電池回收,在產業鏈上直接促成了生產電池的跟生產汽車的聯手,也必須說說,生產汽車的和做固危廢處置的,其實更有聯手的動機。你就看“博世科+東風柳汽”,“博世科+廣汽”,環保企業加汽車企業的組合,以前覺得“不能說毫無關系只能說是毫不相干”,現在倒是品出那么些味兒了,還真是環保跟誰都一家。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踩在了危廢處置和清潔能源兩大領域的交集地帶,其不僅是危廢處置的重點,也是桎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絆腳石”。所謂有共同的目標就是朋友,動力電池回收處置需要資質,其技術門檻也相對較高,而汽車生產企業需要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受制于動力電池回收責任制,雙方算得上一拍即合。
三、
當做固廢處置的開始搭建智慧環境管理云平臺,從資源回收小分支跨進清潔能源大地盤,中國天楹的戰略合作可沒有那么簡單。可能不少人都關注到,中國天楹與國家電投集團浙江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就重力儲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綜合智慧能源等項目展開合作,一下子就在跨界新能源這事兒上邁出了一大步。但同時,中國天楹攜手中國郵政,共建“青綠便民服務驛站”的消息,更值得推敲戰略思路。
近年來,兩網融合速度加快,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的崛起都為再生資源打通回收渠道遞出了“三板斧”,但是低價值回收產品以及廢棄物轉運成本的突破思考從未停止。那么當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基建、分揀和資源化處置優勢疊加了廣泛的客戶基礎、網點條件和成熟的物流體系,這樣的巧思值得為中國天楹點贊,同時這種另辟蹊徑的“小心思”有望創造大價值。
四、
悄悄然,環保企業與華為的合作,開始“爛大街”了,這不得不為環保企業敲響警鐘,智慧升級和信息化建設已經是標配和剛需。瀚藍環境攜手華為,在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的數智化上印證了有了“腦子”的固廢處理產業園到底有多香。通用技術旗下以分布式能源為核心業務的中技公司也牽手了華為,沖著“一帶一路”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還有三川智慧、華能福建公司等等,數字科技大佬從新能源,到智慧環衛、智慧水務,再到節能低碳方案,愣是圈出了一個“朋友圈”。
而關于智慧環保的故事,牽動了軟硬件加環保的三方“勢力”,既然搞科技的在環保方面不夠專業,搞環保的想兼做“信息工程師”不大對口,合作當然是共贏的不二之選。是以,才會有BAT、華為等接連“組團”的舉動,產業鏈的深度接駁,看來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家企業的。
五、
還有一對“CP”值得一說,“環企+金融”。都說環保是個燒錢的行業,還是個持續燒錢的行業,所以就需要撬動社會資本,這也是為什么綠色金融開始火了。隨著碳市場的全國通行,綠色金融成為了重要的碳減排支持工具,作為環保的“自家人”,怎么能不會用呢?于是山東環保集團與中信銀行達成了戰略合作,康恒環境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簽署了碳金融戰略合作協議,有望成為整合資源的典型模式。
隨著政策框架的不斷完善,信貸資本進入環保產業的腳步更疾了些。中國人民銀行數據就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同比增長38.6%,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6個百分點。這個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可以說金融機構正在井噴式地向外釋放綠色金融服務,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以謀求資金配置與碳減排深度結合,以滿足綠色產業多元化融資需求。
所以說,在一個場子里Battle的,誰還不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那么,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