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環境作為以環保切入成長的實業公司,目前已穩坐國內環保行業頭把交椅,正向全球領先環境企業邁進,戰略推行卓有成效。
2022年8月2日,光大環境副總裁、光大水務董事長胡延國在“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以”回顧歷史,審視現狀和展望未來”三個方面分享了光大環境在重資產模式下,對環保行業的戰略思考和創新方向。

胡延國
2003年,光大環境正式進入環保領域,至今已近20年,而這20年也恰是中國環保行業高速發展的20年,回顧光大環境重資產之路,也是伴隨這20年環保市場高速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
回顧歷史:光大環境的重資產之路
21世紀,中國的經濟迎來高速發展,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64.72%,整個過程以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為主要內容,并帶動各行業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快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同時,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突出位置,隨之環保政策密集出臺,并釋放出數萬億的環保市場,政策驅動行業發展十分明顯。
當時,國內環保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正逐步推行市場化轉型,但環保業務資金投入需求量大,投資門檻較高,行業普遍采用PPP、BOT、TOT等投資模式,引進社會資本。
作為央企,光大環境具有海外融資成本的優勢,同時具備重資產投資的優勢,成為履行環保責任必要的載體。經過近20年(2003-2021年)的高速發展,光大環境總資產增長96倍,年復合增長率:28%;股東應占利潤增長121倍,年復合增長率:30%。
目前,光大環境已經形成全產業鏈布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光大環境的業務版圖拓展至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特別行政區,涵蓋210多個區縣市,海外市場延伸至德國、波蘭、越南及毛里求斯;投資并落實的環保項目528個,總投資逾人民幣1,500億元;處理生活垃圾4345萬噸、農林廢棄物796萬噸、處理污水16.98億立方米、抵消二氧化碳排放2089萬噸。
審視現狀:舉重若輕的必然之路
從全行業發展的軌跡來看,每當一個新興行業發展至特定階段時,國家的扶持力度就必然會減弱,來刺激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和盈利模式創新,倒逼行業盡快轉型升級向更高質量發展!
進入“十四五”,中國環保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國內城鎮化速度正逐步放緩。截止202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距離發達國家80%的比例尚有差距,但整體速度將持續放緩;
人口增長進入拐點。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1062萬,凈新增人口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
環?;A設施逐步飽和。截止2021年底,全國已投運垃圾發電項目658座,在籌建項目總規模100萬噸/日;傳統水務市場中的城鎮供水普及率超過97%,城鎮污水處理率超過95%;
國補退坡落地。固廢國補項目個數、額度持續下降,國補退坡前7批存量項目為203個,2020年存量68個,2021年存量159個,2022年新增23個。
胡延國強調,國內環保市場已然逼近天花板,隨著疫情加劇、國際形勢變化,政府財政支付能力逐漸變弱,地方財政支撐重資產模式顯得力不從心,加上后國補時代產業邏輯發生轉變,環保行業的商務模式亟待重大變革。
對環保市場來說,目前行業正從大市場逐步走向分支小市場,傳統政府付費模式正逐漸過渡到污染者付費模式,市場商業模式正從To G向To B、To C轉變,且短期內必然對行業產生較大沖擊。
比如,產廢主體付費背景下,環保企業如何進行技術、管理革新,進一步降低處置成本?以及“雙碳”背景下,如何立足資源再循環對現有業務價值進行再挖掘?胡延國表示,在新的商業模式下,這些都將對環保企業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光大環境作為傳統環保企業,其戰略轉型應當是立足于傳統重資產模式上的創新,而關鍵就在于能力建設。
展望未來:輕重并舉的能力打造
光大環境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具備以下四種能力優勢。
工程建設能力:建精品、創品牌;光大速度、后墻不倒;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理念;安全文明施工;
科技創新能力:自主研發制造各類型號的爐排爐等環保設施;國內領先的環保技術儲備;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
規模化運營能力:立足中國環保企業、全球垃圾發電運營商優勢,依托大數據技術,提煉總結標準化運營能力;規模化采購、管理形成的成本優勢;
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核心能力,專業、務實、高效的人才團隊。

產業鏈價值
對于如何在產業鏈上形成光大環境的能力優勢,胡延國表示,光大環境的創新將圍繞產業鏈的價值打造,并提出泛固廢資源和泛水資源。光大環境將立足環保業務本身,切入各個行業內部,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形成以泛水、固廢等為基點的產業價值打造。
光大環境產業鏈價值的創新點在于,圍繞泛水、固資源形成一個點,然后切入到產業鏈當中,并形成競爭優勢!以泛水資源為例,光大環境在污水處理上具有一定優勢,由這個點切入整個泛水產業鏈,打造國內水環境、水環保、水資源三者統一,同時立足國家戰略,在黃河大保護、長江大保護、南水北調等水資源方向上進行環境治理,進而用水推動中國產業轉型,甚至由這個鏈協同泛固廢或其他資源,結合“雙碳”目標,把環境、環保、和能源聯合起來,將泛水、固廢資源全部打通,為客戶尋求價值,進而創造自己的價值。
胡延國介紹,光大環境已經展開了產業鏈價值創新相關的應用探索,并打造出多個樣板項目。
一、垃圾發電+模式。將垃圾發電與污泥處置、一般工業固廢、餐廚處置、廚余處置、沼氣發電、醫廢處置、垃圾分類等相結合,為城市提供一站式終端固廢處置,同時提升項目的整體經營效益。
目前已經實現各種“垃圾發電+”等各類協同業務80余個,其中餐廚、廚余協同項目40余個,居行業龍頭地位;在江蘇、山東、江西等省份,落地多個環衛一體化及垃圾分類業務,初步形成垃圾分類的“光大模式”;三亞、張家界等地實現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廚余垃圾、醫療廢棄物、病死動物、污泥處置等“多合一”的靜脈產業園模式。
二、污水處理+模式。從污水處理業務進一步向上延伸、對外擴展,主動承接管網建設維護、居民端供水、水環境綜合治理、工業廢水處置等,形成泛水產業鏈的價值再造。
成立紡織印染、電子信息、電鍍、化學制藥、黃河大保護、長江大保護、南水北調七個方向的產業研究柔性團隊,廣泛調研,形成多個合作意向,落地多個工業廢水、水環境治理等創新業務;推廣碳源替代技術,通過引入過期飲料、啤酒廢水、蛋白廢水等替代碳源,減少藥劑投放;天津項目加大污水資源的回收利用開發,與地產公司達成36萬平米的居民區中水供應協議。
三、光伏發電配套項目。利用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工業廠房屋頂等項目中的空余面積建設太陽能光伏,為項目產生綠色電力,增加溫室氣體抵消量,降低碳排放同時減少成本、提升效益。
利用廠區空地、廠內建筑、污水池上方空間等安裝光伏電板,已推動光伏發電配套項目落地6個,新增光伏發電能力14MWP。
胡延國強調,作為央企光大環境踐行“企業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更應成為環境與責任的承擔者”的核心價值觀,堅持“情系生態環境,筑夢美麗中國”的企業使命。下一步,光大環境將緊緊圍繞國家“十四五”規劃及各項改革發展中心工作,與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始終保持一致,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和共享發展,立足所能,對接國之所需、民之所盼,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推動環保行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胡延國:打通泛水、固廢產業鏈資源 協同創新再造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