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正式宣告了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頓時,#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TAG就火速登上熱搜。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感嘆一個物種的消亡,也小小地在慶幸,國民環境保護意識覺醒地還不算晚。
至此,全網掀起一陣生態反思潮,是什么導致1.5億年前與恐龍“同框”的物種,從白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中頑強延續了下來,卻最終沒能邁過2020年的門檻?盡管已經有20多年沒有再發現長江白鱘的蹤跡,但是否有可能只是沒有搜尋到?也許在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未來,還能看到他們重回長江呢?
當然,我們也很希望這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物種真的能如大熊貓一樣,從瀕危到易危,甚至“降級”。不過目前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長江流域其他物種,尤其是流域旗艦物種。
我國自2016年發布《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年來就一直非常關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經濟帶的水環境保護。2021年,第一部流域專門法律就給了長江——《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并且開始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計劃。
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核心理念帶來的改變。如2016年生態環境部(原環保部,下同)啟動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5個多月查出近400個問題;2017年,生態環境部要求年底前沿江11個省(市)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2017年,《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綠色制造產值要達5萬億;2018年,《長江經濟帶船舶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辦法(試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等發布;同時,2018年還有一件大事發生——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2019年,《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修訂;2019年,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全面啟動;2020年一季度長江流域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4.5%;2021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施10年禁捕......
至于長江生態保護集團,這一可以說就是“為長江大保護而生”的平臺自成立后發揮的重要作用,環保在線一直全程追蹤,在此不再贅述。
截至目前,長江大保護取得的卓然成效毋庸置疑,當下各項工作的進展均有條不紊,前不久全國人大常委會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還明確表示,自7月至9月會針對長江流域19個省(區、市)啟動長江保護法執法檢查,同時長江流域內各省(區、市)人大常委會也要同步對本行政區域內長江保護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普法宣傳,執法監管一樣都不能少,還長江流域一片生物可棲息之地刻不容緩。
長江白鱘(白鱘)——
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公斤,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是生活在長江的大型肉食魚類,是中國的特有魚類,又名中國劍魚,由于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江白鱘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在長江中下游成長,成熟后到上游產卵,然后再洄游到中下游,對棲息地和食物的要求較高。
最后一次看到長江白鱘的記錄是在2003年,受傷的白鱘長3米,重160公斤,治愈送回后曾通過聲吶追蹤,但據稱由于一次觸礁事故最終失去了其蹤跡,此后再也沒有發現長江白鱘,2020年1月2日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滅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