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涼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垃圾污染環境問題,把城鄉垃圾處理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優布局、提效能,成功探索出“428”全域垃圾閉環處理模式。
“4”即建立完善縣、鄉、村、戶四級垃圾轉運體系
據統計,平涼市每日可產生生活垃圾約1000噸,全市原有生活垃圾處置能力遠達不到國家“縣處理”要求,中央、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我市存在垃圾亂倒、惡臭擾民、垃圾填埋場二次污染及環境風險隱患大等問題。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為抓手,圍繞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下大力氣補齊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城鄉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均等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截至目前,全市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26座,鄉鎮生活垃圾焚燒熱解站10處,垃圾中轉站90座,配備垃圾斗(箱、桶)9.4萬個,小型清掃保潔車輛2539臺,鉤臂式、壓縮式垃圾收集轉運車273輛,村莊保潔員1.46萬名,基本保障了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全覆蓋,逐步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四級轉運體系。
“2”即以兩個焚燒發電項目為中心輻射處置生活垃圾
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平涼市委、市政府從長計議,打大算盤,算“長遠賬”,推動垃圾治理從衛生填埋向焚燒發電轉變,依托城鄉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集轉運、焚燒處理等全流程管理模式,形成了崆峒區海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莊浪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中心,輻射半徑100公里范圍的城鄉垃圾焚燒處置體系。截至目前,靈臺、崇信、華亭3縣(市)已與平涼海創公司簽訂運送協議,并開始運送,崆峒區海創生活垃圾發電項目日處理垃圾500噸,日發電量達到16萬kWh;莊浪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及爐渣處理項目今年可開工建設,2023年底建成投運,建成后輻射處理莊浪、靜寧2縣和華亭部分鄉鎮生活垃圾。同時,積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工作,建成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固(危)廢項目,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置,讓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8”即建立“人、車、站、隊、費、網、評、獎”八個方面長效機制
為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與終端處理、定期清理與日常保潔、衛生填埋與焚燒發電緊密結合,平涼市建立健全“人、車、站、隊、費、網、評、獎”八個方面長效機制。“人”即動員人人參與,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引領、保潔員骨干、志愿者服務、群眾主體等方面作用;“車”即規范管理車輛,按照既定的收集區域、路線、時段每天規律性收集轉運垃圾;“站”即合理規劃垃圾中轉站,籌建5噸以上壓縮式中轉站,不斷完善生活垃圾中轉網絡;“隊”即組建環衛工作隊,確定專人負責鄉鎮區域街道、集市環衛保潔,做好村級環衛考核;“費”即落實垃圾處理經費,市縣財政每年預算垃圾處理工作專項經費,確保垃圾處理工作正常開展;“網”即實行網格管理,劃分片區,確定城區、鎮村三級網格長;“評”即嚴格督察考評,設立“紅黑榜”、“曝光臺”,每半年對城鄉環衛一體化進行量化考核,努力形成定期督查、逐級考核、社會監督的責任體系;“獎”即嚴格實施獎補,設立“綠水青山全域無垃圾獎”,以獎代補,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各縣進行考核排名,及時兌現獎勵,確保生活垃圾治理有序有效。
通過推廣落實“428”垃圾閉環處理模式,不僅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目標,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及交辦群眾信訪涉垃圾污染問題,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撰稿人:雷小龍 審稿人:張會超)
原標題:平涼市探索“428”全域垃圾閉環處理模式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