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工廠的創建是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分析“碳達峰、碳中和”的基礎上,對于我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出企業和政府的應對思路,以及“碳達峰、碳中和”賦予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新的要求。
21世紀以來,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中國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2015 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中國新發展理念,《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并將“實施綠色制造工程”作為2025中國制造的五大工程之一。
2017 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體系是企業在合規合法基礎上的優化,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要抓手,是制造業落實“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
綠色制造的核心體系由綠色產品設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業鏈構成。為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北京、上海等32個省市自治區相繼發布了綠色制造體系實施方案和鼓勵獎勵政策,綠色產品也正逐漸成為顧客選擇產品的新指標。創建綠色工廠是實施綠色制造工程的重點任務、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單元與關鍵環節,也是促進行業結構優化、脫困升級、提質增效、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 十三五” 期間,我國已緊密圍繞《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動綠色制造、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工信部從2017年開始推進綠色工廠示范單位的創建工作,遵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從基本要求、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資源投入、產品、環境排放、績效等方面,建立了綠色工廠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綠色工廠評價要求,體現了綠色工廠評價關注的節能降碳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截止2022年,工信部發布了6批共計2000余家企業綠色工廠名單,并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持續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有效推動了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從總體上看,為我國工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要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這一系列政策皆突出體現了“雙碳”背景下對“綠色發展”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和新特征。綠色化、低碳化將成為“十四五”乃至今后幾十年工業、產業轉型發展的“主旋律”。
“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導向
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工作要求,對整個工業領域而言,既是壓力和挑戰,同時也是謀求發展的良機。作為全球制造大國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制造業無疑是我國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石化、鋼鐵、建材等高碳排放的產業將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制約,這也倒逼整個工業體系從粗放式發展轉變為精細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此外,一些在工藝、產品、技術、裝備等方面具有創新性、低碳性、綠色性的優秀企業也必將獲得越來越多的政策傾斜。
我國已經開展了六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的創建工作,工業的綠色化和綠色制造初具規模,但當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一些行業依然存在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產品能耗、碳排放居高不下,資源的利用效率仍然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重點產品以及關鍵工藝在綠色設計能力方面技術實力弱;整體工業層面的制造工藝與裝備水平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情況不足,污染排放嚴重,碳排放高。因此,雖然我國在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企業數量眾多,發展層次不齊,下一步仍需結合“雙碳”的新形勢、新要求,在標準制定、技術創新、政策體系上持續用力。
混“碳達峰、碳中和”賦予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新的要求
“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率先行動起來,綠色工廠創建是在各個行業中挑選出一批綠色先行的示范單位,“碳達峰、碳中和”既是綠色工廠的固有屬性,也是前沿陣地,是整個工業企業實現“ 雙碳” 目標的樣板工程。對于想要創建綠色工廠的企業或者已經成功創建綠色工廠的企業來說,如何將自身的綠色發展與“雙碳”發展緊密有機結合起來,是新形勢下對企業的新要求和新考驗。因此,企業層面應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綠色低碳能力,實現快速轉型升級。參考國內外主流企業經驗,智慧化、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可有效推動低碳綠色化;打造循環經濟模式,從能源和資源的源頭著手,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優先采用零碳、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構建近零碳能源體系;尋求生態負碳、固碳技術手段和可行方案,最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保障。
建議
一是引導企業在制定長遠發展戰略時,加強碳排放管控的頂層設計工作,為推動企業能源結構優化、持續降碳提供保障。完善和建立與碳管理及減排相關的文件、制度等,掌握自身生產全流程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信息;鼓勵企業開展節能降碳的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將降碳技術與企業已有的管理、信息技術等有機結合;關注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等負碳技術及手段,尋找匹配企業實際情況和需要的負碳運用空間。
二是提出企業“雙碳”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路線圖和工作方案,避免運動式的“雙碳”行為,并運用市場手段提供傾斜性扶持政策。要認識到“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是系統的集成型工作,要依賴切合實際的最優戰略選擇,打消減碳與發展相違背的錯誤思維,明確“雙碳”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導企業積極開展“雙碳”工作并實現穩妥轉型。
三是積極鼓勵企業運用和開發低碳節能技術,采購和研發低碳節能產品。引導企業在行業內形成低碳技術創新的競爭模式,運用低碳節能技術及手段實現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和產品質量提升。
四是推進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從產品研發、生產、物流等全流程,構建節能、節水、環保智慧平臺,借助平臺可視化等技術手段,持續實現節能減排降碳,有效降低產品的碳屬性,提升碳實力。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綠色低碳的采購標準,打造和實現綠色低碳的產業鏈供應鏈。
參考文獻
[1] 李樸民.著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21, 38(6): 前插1.
[2] 白泉.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舉措[J]. 中國能源, 2021, 43(3): 52-54.
[3] 曲余玲, 狄嫣, 邢娜.碳達峰碳中和對鋼鐵行業的影響及路徑分析[J].冶金經濟與管理, 2021(4): 36-38.
[4]董偉,王曉元.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J].質量與認證, 2018, 6: 33-35.
[5]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綠色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Z]. 2012-04-01.
[6] 周宏春,史作廷.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國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J]. 新經濟導刊, 2021, 2: 9-15.
[7] 張莙.碳達峰碳中和[J].求知,2021, 5: 62-63.
作者簡介:
薛鵬麗,女,博士,研究員,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現就職于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所,長期從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污染物總量減排、環境經濟、環境規劃等領域研究以及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服務等工作,主要涉及重金屬、氨磷、VOCs、POPs等污染防治工作。對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有較為系統的了解,對工業(尤其是輕工領域)環境保護工作有較為深刻的認知。近年來,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十五篇,作為主要起草人頒布項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近20項。
原標題:薛鵬麗:“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綠色工廠建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