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于2013年起在多省、市開展碳市場試點工作,并于2021年開啟運營全國碳市場,在碳市場建設及運營方面已具有較豐富經驗。本文回顧分析中國試點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的碳價變化、市場風險等,并與國際其他碳市場進行對比,助力理解中國碳市場取得的成就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
碳市場是助力實現各國碳中和目標及《巴黎協定》目標的重要手段
氣候變化對全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助力實現《巴黎協定》1.5℃溫控目標。碳市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全球已有眾多國家和地區開啟并運營碳市場。
目前,全球各碳市場平均碳價整體較低。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目前全球平均碳價僅為2美元/噸。碳定價高級別委員會的研究顯示,為低成本高效益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2030年前全球平均碳價需提高至50-100美元/噸。但目前全球各碳市場僅有不到5%碳交易中的碳價達到這一水平,不足以支撐實現《巴黎協定》目標。
二
中國兩層級碳市場分析
目前,中國試點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同步運行。兩市場相互獨立,價格走勢及其他特點各不相同。
1. 試點碳市場
觀察各試點碳市場開市至2017年間的交易情況發現,各試點碳市場碳價在該時段內普遍存在較大幅度波動,且價格走勢并不相似。此外,受全國碳市場價格預期影響,2021年部分試點碳市場(如重慶、湖北、廣東)碳價出現明顯上漲,向全國碳市場碳價靠攏。
進一步分析對比碳市場風險發現:我國試點碳市場運行初期(2013-2016年)主要風險為價格風險、政策預期不確定性風險、配額分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隨著時間推移(2017年以后),試點碳市場機制體系設計進一步完善合理,風險水平相對下降,主要表現為政策預期不確定性風險和配額分配風險。相較同期主要國際碳市場風險(歐盟和加州等國際碳市場風險集中表現為配額分配風險和價格風險),我國試點碳市場風險相對較高。
2. 全國碳市場
回顧2021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收盤價與成交量情況發現,交易量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履約前,存在集中被動履約情況。目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發電行業2162家企業,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更多高排放行業,例如電解鋁、水泥、鋼鐵、化工、造紙等,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并且,隨著碳配額分配的逐年收緊,碳配額價格將進一步提高,有助于快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轉型。
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已積累十余年實踐探索經驗,并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未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需加快納入更多行業、覆蓋更多排放,同時抓好長期機制與供求關系,推動其平穩健康發展,為中國實現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專家觀點 | 周劍:大力發展碳市場 助力國家碳中和愿景實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