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經廣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發實施。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內穩步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結合2021年2月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廣州市充分吸納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意見,編制完成《方案》,并于2022年1月11日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
4月2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廣州市榜上有名。隨著《方案》的正式印發,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拉開了帷幕。
一、“無廢城市”建設思路
廣州市“無廢城市”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全面綠色轉型,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奠定生態環境基礎,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廣州貢獻。
二、“無廢城市”建設內容
《方案》將在廣州市全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各區在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及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農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等任務過程中,可根據產業特點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示范項目。
《方案》提出了“1+11+5+N”試點模式,即:以一個全市試點實施方案為引領,在全市11區開展全覆蓋建設試點,涵蓋工業、生活、建筑、農業、危險廢物等5個方面,補齊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能力短板,全面提升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培育園區、工廠、生活垃圾壓縮站、農貿市場、社會源產廢單位、醫療廢物中轉站、工地、商場、機關、社區等一批“無廢細胞”示范點,形成可復制的先進做法和經驗,進而向全市推廣應用。
《方案》提出六個方面共55項工作任務,全面開啟廣州市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一是大力發展綠色工業,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二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生活源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三是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四是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推動農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五是加強危險廢物管理能力建設,全面防控環境風險;六是加強四大體系建設,提升系統保障能力。
《方案》還提出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持、加強技術支持、加大資金支持、強化宣傳引導、加強監督考核等六大保障措施。《方案》構建了《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共設置了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57個三級指標,其中三級指標包括25項必選指標、23項可選指標、9項自選特色指標,列出了各項指標2020年現狀值和2023年、2025年目標值及數據來源單位。
三、“無廢城市”建設預期目標
《方案》將建設試點分為試點建設、深入推進、持續推進3個階段推進,分別確定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試點建設階段:到2023年底,“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基本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初步構建,“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工作全面開展,營造濃厚的“無廢城市”創建氛圍。
深入推進階段:到2025年,“無廢城市”相關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成效,“無廢城市”建設長效機制助推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無廢文化”培育工作成效顯著,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良好氛圍。
持續推進階段:2025年之后,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環境治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到2035年,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進一步下降,人均生活垃圾日產生量實現負增長;形成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和典型經驗,“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將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按照“系統謀劃,協同推進;問題導向,梯次解決;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市場配置,政府服務”的思路,健全固體廢物管理機制,逐步完善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推進工業、生活、建筑、農業、危險廢物等方面的減污降碳行動,全力打造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示范城市,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為美麗新廣州增添魅力。
原標題:重磅!《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正式印發!